近年台灣農作物受天災衝擊,直接影響食物價格波動。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駿季表示,過去防災資訊都「以人為主」,農業資訊較少,為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除將增加一一四個農業氣象站,也啟動「參與式防災系統」,讓不同地區、種不同作物的農民,能因應不同災害,收到預警及防範訊息。
聯合報願景工程七月推出「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專題,凸顯極端天氣下餐桌食物所受的危機,農委會正面回應,十月起啟動「農業經營如何因應極端氣候挑戰系列座談」,年底前針對農業保險、強化預警、育種等議題召開五場系列座談,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氣候變遷影響農業最嚴重,盼透過產官學座談會提出具體因應方式。
陳駿季表示,第一步是增加農業氣象站。從去年原本只有十六個氣象站,未來四年增到一三○個,當氣象站愈密集、就會愈準確;其次是建立災損「熱區」,颱風侵台有九大路徑,將分析不同路徑的歷史颱風,對台灣各地農業影響並加強警訊;第三,農委會也準備了各作物防範之道。
陳駿季說,過去遇颱風等極端氣候,都是氣象局發警訊後、農委會發新聞稿或在官網呼籲農民防災,但不見得有人看,隨著社群網路發達,農委會與國家防災中心歸納歷史資料、畫出高風險區塊,警訊發布時,可透過去年完成盤查的全台種植圖資套圖,依據不同地區、作物,透過官網、臉書、農業訓練班等LINE群組傳送,當颱風路徑偏移或影響範圍改變,也可即時更新資訊。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也表示,防災氣象資訊可由公私部門合作,農委會也認同,未來天氣風險及作物套圖,第一時間會給天氣風險公司客製化加值;農民則期盼成立氣象資訊平台,可讓農民依據經驗加值,農委會將納入考量。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