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餐桌危機 老祖宗智慧
老農法+新科技 巡視印加梯田 無人機e指搞定
  • 標準
  • sdg
  • sdg

老農法+新科技 巡視印加梯田 無人機e指搞定

2018-03-24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秘魯報導

印加梯田 極端氣候解方

老祖宗開墾的梯田,不僅有利水土保持、也對環境友善,台灣過去許多梯田,大多已廢耕。在古老的印加帝國秘魯,當地許多數百年的梯田仍沿用至今,近年也喊出:「找回印加人的務農方法」,他們相信循著傳統農法,可以解決極端天氣之下的耕作與糧食危機。

秘魯不僅是擁有世界最早梯田開墾遺跡的地方之一,也是美洲最早打造具規模梯田的地方,在古城馬丘比丘,印加人以岩石打造的梯田依山而建,利用上下坡度差距,引山間自然水源灌溉,不只增加耕作面積,也有軍事堡壘功用;一九一一年這深埋荒草數個世紀的古老帝國被發現時,灌溉水渠都還能運作。

3799798.jpg.jpg

梯田每層有溫差 育種溫床

另一個重要農業遺產莫瑞梯田(Moray),被認為是戶外「實驗室」。梯田由三個獨立的圓形所構成,每一層溫度有攝氏零點五度的溫差,最高與最低層可達十五度的差距,印加人透過這個方式,實驗種植不同的作物,測試每種作物的種植條件、幫助改善耕種方式、培植新品種。

這些梯田與灌溉的妥善設計,具有保水效果,就算下大雨,也不會沖毀農田。此外,秘魯的科學家也發現,利用石頭所建造的梯田,在白天可以吸收陽光熱能、於晚間溫度漸進地釋放,緩衝高低溫對於作物的衝擊,有利作物生長。

3799812.jpg.jpg

馬鈴薯公園 保留六百原生種

十七世紀愛爾蘭發生馬鈴薯飢荒,造成四分之一人口死亡,主因是缺少作物多樣性,造成同種類的馬鈴薯全折損;有「馬鈴薯家鄉」之稱的秘魯,當地原住民依循過去的種植傳統,維持生物多樣性,坐落於印加聖谷的馬鈴薯公園種植至少六百種原生種馬鈴薯,農民也與國際馬鈴薯中心科學家合作,透過監測土壤與氣候、育種等,持續尋找抗逆境的馬鈴薯品種。

馬鈴薯公園位在秘魯東南部,海拔超過三千公尺,是安地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約卅年前,當地原住民發現氣溫越來越高,馬鈴薯疫病、農損跟著提高。原民感受到保種的重要性,於是聯合當地六個部落共同經營,持續找回傳統馬鈴薯種原栽種、進行保種工作,這項由原民自發的草根運動成為國際典範。

馬鈴薯公園原民研究員高尤表示,農民以往多在海拔三千六百公尺以下種植馬鈴薯,但受暖化影響,病蟲害增加,現在得往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種植。他們擔憂,若再不改變,未來馬鈴薯可能無處可種,保種更加重要。

多樣化種植 蟲害少產量增

為了自救,當地的原住民農夫更加努力找回傳統種植的方法,他們不只種植食用馬鈴薯,也種植個頭較小、較苦的原生種馬鈴薯;且學習老一輩用多樣化種植方式,有效減少病蟲害,也增加食用馬鈴薯產量。

馬鈴薯公園不只展現原住民保種的傳統力,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科學家也建置無人機穿梭馬鈴薯田上空,將作物生長狀況傳送至雲端,由系統算出最有效的水資源與土壤肥份管理模式,當地原住民只要透過手機就能完成「巡田」。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