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社企流三周年論壇「堅持的力量」中,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社企流共同發布《社企大調查》,這是國內首份針對社會企業現況的民意調查,勾勒社會對社企的認知及可努力的方向。
調查發現,雖然多數受訪者沒聽過「社會企業」的概念或說法,但了解理念後,即有八成民眾認同,顯示社企打中民眾渴望改變社會的追求。
2017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社企流與星展銀行聯手,合作推出第二波的《社企大調查》,結果與前次相較,台灣民眾對社企的認知度,有19.9%的民眾曾聽過「社會企業」的概念或說法,比率比兩年前的結果微幅成長1 個百分點;但經解說後,就有近八成民眾認同社企「兼顧獲利同時追求公益目標」的經營模式。
「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指出,觀念倡議是個長期工程,很難期待一蹴可幾;每個身在其中的理想者,都明白道阻且長;樂觀地看,只要理解社企理念,就有極高的認同度。
活水社企開發創辦人陳一強認為,推動「社會企業」將由已認同社企的熱血青年「同溫層」向外擴散,擴大主流企業結盟,將是未來努力方向。
在可複選的情形下,聽過「社會企業」的民眾中,獲知「社會企業」資訊的管道以電視最多,約四成四;其次依序為網路(34.3%)、報紙雜誌(28.9%)和親友介紹(10.1%)等。
觀察目前社會企業的資訊露出、交流與銷售,極大比率是以網路平台為主要工具,但民眾獲知的主要管道卻是電視為主,這樣社企資訊供給與接受平台的差異,也可能是社企認知度無法有效提升的原因。
再依年齡層分析,廿到四十九歲的青壯世代對社會企業的認識,都高於其他年齡層,顯示青壯世代是社企的主力支持者,除了認識社企之外,也會主動參與、並消費社企產品,人數也在成長之中。
此外,六成四民眾願意以較高價格購買社企產品或服務,每四位成年民眾中,即有三人樂於推薦社企產品給他人,顯現社企產品具有較高的號召力,購買社企產品也是實踐理念,並且高比率願意口耳相傳。這樣「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的市場極有發展潛力。
分析顯示,對社會企業的知悉程度較高的族群輪廓是:男性、40 歲以下、白領上班族及學生,居住於北北基地。此外,學歷愈高,對社企的認知度愈高,高中以下學歷者知悉度不到一成五,大學以上學歷者知悉者三成上下。
社會企業理念支持度
今年度仍有近八成民眾認同社企「兼顧獲利同時追求公益目標」的經營模式,與2015 年的結果相近。不過,認為這種目標雖好卻難以達成的比率由2015年調查的17.7%,上升到今年的20.7%,可能與大環境經濟低迷氛圍,帶來的無力感有關。
社會企業產品或服務消費行為
調查也發現,有47.2%的民眾曾使用過「社會企業」的服務或產品,比兩年前微幅成長1.2個百分點。分析顯示,目前社會企業產品服務的消費主力仍以女性、大學以上高學歷、30-49 歲青壯族群、經理主管和白領上班族、北北基地區的民眾居多。進一步分析,目前約有13.7%的民眾在未來半年內可能成為「社會企業」產品服務的潛在消費者。這些「潛在消費者」以女性、20-29 歲、大學以上、白領上班族、中彰投地區等居多。
社會企業產品服務費用溢價消費接受度
調查發現,民眾對社會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訂價有較高容忍度,六成四民眾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社企產品或服務;願意多花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價格者居多、約四成三。
雖然民眾願意基於理念,支持社企商品,但是社企要有別於傳統慈善組織,就必須以產品「品質」取勝,而不是「用愛心做行銷」。拿出在市場上具競爭性的品質,讓消費者有機會及意願了解社企商品背後的社會價值,才是社會企業應該建立的營運模式。
在可複選的情形下,調查發現,民眾不想使用社企產品或服務的理由,除了無使用需求外,其次是對社企不了解(二成八)和社企店家通路太少(6.8%),顯示社企產品在宣傳和建立通路,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這結果顯示,為社企產品建立更多元、具可見度及可及性的銷售通路,是迫切解方;除了呼籲個人支持之外,政府或企業的「組織採購」是更有力的推廣力量。
極好的借鏡是英國由社企商會(Social Enterprise UK)推動「We Buy Social」運動,鼓勵企業採購社企產品,並在選擇供應鏈時,將社會價值納入考量。
本調查是採用全國住宅及手機雙電話底冊為母體作尾數隨機抽樣, 共計完成訪問1,077 位有效樣本(唯手機族占266 人),拒訪639人。在95%的信心水準下,全體受訪樣本的抽樣誤差在正負3.0 個百分點以內。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