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台灣忽視公共安全、不習慣針對風險做準備,政府未盡責宣導風險意識,民眾及主辦單位也不配合政策,「低估風險」價值觀的後果,卻是「難以承受之重」。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單信瑜說,台灣普遍存在兩種偏見,其一是「樂觀偏見」,預期災害不會發生,因為平常燒香拜佛、自認熱心公益,所以辦活動不會發生地震;其二是「正常化偏見」,輕忽災害的嚴重,認為「看多了沒什麼」。
單信瑜認為,這兩種偏見根深柢固,會讓社會過度高估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過度低估災害發生的機會與嚴重性,以致「沒有風險意識」。
他舉例,民俗習慣「因果報應」,認為好人不會有事、壞人才出事;但每天都有車禍,「你不撞人,別人會撞你,每個人都可能發生意外」。
單信瑜批評,政府最愛掛保證,告訴民眾核發證照的營業場所安全無虞,做了防洪工程不會淹水,反向操作「風險意識」宣導錯誤觀念也是問題,「因為我叫你安心了,你就不會刁難我」。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馬士元說,台灣是「低成本製作」國家,不願投資預算在安全上,例如擺個假人或交通錐就開始修路;反觀日本會在施工路段前後部署人員,引導車流。
英國考文垂大學災害管理暨應急管理助理教授陳永芳說,英國強調法治,公共安全法規雖不足,但政府勇於修正,台灣發生災害卻不修法、檢討防災政策,「淹水後只忙著修路」沒有反省。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