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找溪望 救水路 回響與追蹤報導
治河治成水溝 水利署長:做不好就停掉
  • 標準
  • sdg
  • sdg

治河治成水溝 水利署長:做不好就停掉

2018-08-19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鄭朝陽/台北報導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找溪望.救水路」專題,報導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推動全台河溪整治,被批高度水泥化。水利署長賴建信說,全面檢討,透過多項措施找回河溪生命力。

賴建信表示,報導推出後,水利署隨即籌備座談會與環境團體、學者專家對話,首場座談日前登場。報導直指水環境計畫在生態檢核、資訊公開、公民參與方面「三大皆空」,河溪整治亟需轉型正義;他說,許多縣市狀況確實如此,水利署已擬定方案落實把關。

他指出,水環境計畫的第二批提案審查會更加嚴謹,將要求評審委員剔除非必要的水泥工程,越生態友善的設計,越有機會優先過關。他強調,「我沒有想要把水環境的二百八十億元全花光」,呼籲縣市首長要有前瞻眼光,寧可好好設計出有生命力的水環境,不要執著於預算執行率。

5095429.jpg.jpg

「別讓自然的水環境在我們這代消失。」賴建信說,外界的呼聲中央相當重視,正籌組跨部會的水環境複評及考核小組,全面檢視縣市提案,務必落實中央頒布的「生態檢核」規定,兼顧防洪安全、改善水質、生態友善,「做不好就停掉」。

參與首場座談的荒野保護協會野溪調查小組召集人楊坤城說,各地河川局的在地諮詢小組流於形式化,例如東部整治案找西部學者,來不及進入討論就得趕搭車回去,怎會有建設性的意見?賴建信回應,會請在地公民團體,推派代表成為縣市及中央的諮詢與審查成員,從提案規畫到現勘,都落實公民參與,未來資訊也會更透明公開。

賴建信說,水環境建設原本就是要打造有生命力的河川,接下來會有連串措施正面引導縣市政府、工程界朝此方向前進。例如要舉辦系列的教育訓練工作坊,由專家學者組顧問團下鄉輔導縣市政府;規畫設立「水環境大賞」,鼓勵工程界著重生態復育的設計;每年水利節表揚增設獎項,表彰融入在地參與、著重生態復育的工程。

賴建信說,水利界要更接地氣、提高環境敏感度,才不會設計出令全民詬病的水環境;水利署要以身作則,近期會分批安排同仁走訪整治現場,「看看工程為什麼被罵」。

更多相關新聞:治河治成臭水溝 河川毀滅倒數計時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