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二○一九年以「負責任的生活者」為主軸,邀請社會各界從自身的環保生活、培養數位公民、了解能源轉型等議題思考,並廣邀大專校院同學參與「#願景工程Action~校園影音競賽」,以「綠生活實踐+」為年度主題,只要將實踐綠生活的影音上傳到活動官網、完成報名,就有機會獲最高廿萬元獎金。
願景工程同時推出「綠生活實踐+」專題報導,系列二推出向塑膠說再見的實踐者涂月華,報導她如何透過尋找替代品、擺脫塑膠材質,並降低一次性使用資源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可從中尋找快樂實踐環保的撇步。
為什麼要少用、不用塑膠?還記得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不可食用的工業用塑化劑被黑心商人用來取代食品用的起雲劑?還記得海龜因為塑膠袋而窒息,甚至許多我們食用的魚類肚子裡可以找到塑膠微粒?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提出幾個「熱數據」,台灣一年用掉一八○億個塑膠袋、十五億個手搖杯、四十五億支寶特瓶,如果其中的百分之一被亂丟,被亂丟的百分之一沒有被撿起來,就會成為垃圾,最終讓海洋成了「塑膠濃湯」。
謝和霖表示,塑膠袋對海龜就像水母一樣,會吃進肚子、造成窒息;緩慢分解的塑膠會變成「塑膠微粒」,微粒會吸收、吸附重金屬,藉由食物鏈再回到我們的餐桌上,讓我們飽受汙染。他說,人類似乎還沒資格使用塑膠,呼籲各界「一起減塑慢活」。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