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綠能的距離還有多遠,一個數字能以小窺大。
高雄某一處要連結太陽能光電的饋線建置,僅不過小學跑道八圈多的距離、一七五○公尺的饋線鋪設,從規畫、申請路權、開挖到完成,要七○九個工作天,其中申請路權是每五百公尺要申請一次,總共需要四一○個工作天,業者雙手一攤苦笑:「高雄還要發大財?」
今年一月,Google宣布在台灣購買十MW(百萬瓦) 、四萬片太陽能面板所產出的魚塭光電。這次購電創下多個第一,包括亞洲第一、台灣第一,更是實際使用太陽能廠發出電力而非購買再生能源憑證(REC)抵減碳排放的第一起案例。但Google的資料中心設在彰濱工業區,買綠電的對象卻是距離資料中心一百公里遠的台南地區。
政治法令 牽制太陽能建設
喊得出口號卻趕不上發電,雲林、嘉義、彰化一帶不堪農漁用途的土地可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但最終土地取得和開發法令問題讓Google「捨近求遠」到台南買綠能。
「政治、法令是太陽能廠建設最大牽制」,促成Google採購台灣綠能的台灣雲豹能源創辦人張建偉坦言,地方選舉後變天,相關政策也變了;加上中央法令沒有統一見解、地方又擴權解釋,讓業者疲於解釋和協調,再加上各種行政程序,建設跟著延宕,「如果他想不給你執照,有一百種理由。」
申請併聯 大案子要花兩年
政府喊出二○二五年能源配比中,太陽能光電要達成廿GW的發電裝置容量目標,其中地面型要占十七GW,業者說,光靠屋頂種電,全台灣屋頂都拿來蓋也做不到,勢必要靠大規模的地面站,但類似的案例整慘業者。張建偉說,例如去年他們取得雲林一處太陽能發電設備容許申請案中,通過建蔽率七成,但今年開始建設時技術進步了,建蔽率不到七成、發電量更好,此時地方政府農業處卻不同意了,認為「與申請不符」,要他們重新申請。這個僵局直到他跑去農委會要求發出同意公文,才算勉強解決。
太陽能發電業者天泰能源指出,蓋廠不難,三個月到半年就可蓋好頗具規模的地面站,但從申請到向台電申請併聯許可,到最後簽署售電合約,有幾百顆印章要蓋。小案子文書程序耗時半年,大案子動輒費時兩年。
陳情抗議 業者得自行解決
農委會率先公告彰化、嘉義及雲林等地共十八區因地層下陷不利耕作的農地,作為太陽能綠能專區建設,但土地不堪施作,未必表示就能順利轉為綠能使用。例如雲林縣台西、口湖和四湖等十三區被列為嚴重地層下陷區、得設置綠能設施,且雲林縣平均日照三點一五小時為全國之最,讓許多太陽能業者看好未來發電能量,紛紛前來洽談。
但太陽能牽涉的不是建設,還有要業者自己去解決的「地方民俗政治學」。天泰能源創辦人陳坤宏花費幾年的時間與雲林在地民眾「博感情」,發現預定綠能建設地區上的祖墳才是最大建設障礙,天泰從屋頂型太陽能慢慢作到鹽灘地、下陷地區,不厭其煩與當地生態單位溝通觀念,他說,這些陳情、抗議與違建等隱形的困難,都靠業者自己去溝通解決。
看更多報導:聯合報能源民調大公開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