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田接受本報訪問表示,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經過這幾年的市場競爭,已成為全球主力且最便宜的能源來源,但日本卻沒有跟上世界腳步,日本2018年修訂能源基本戰略,版本卻與2014年幾無不同,「全球常識已出現大翻轉,日本卻提出了與四年前完全一樣的數字、一樣的戰略,這是最荒謬之處。」
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飯田哲也力主日本能源政策應改弦易轍,師法歐洲。他認為,不論台灣還是日本,採購能源佔國家GDP支出高比例,日本政府卻還堅信燃煤與核能是必備能源的「古老神話」,無法大刀闊斧改革,政策成為限制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大障礙。
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ISEP)位於東京都心四之谷站,獨棟建築內有十多位年輕研究員。飯田表示,每年都有許多人提出實習請求,所內逾半成員來自其他國家,過去也曾有過台灣籍研究員,匯集不同國家的人,有助彼此深入了解他國政策。ISEP與歐洲許多研究室展開交流合作,飯田每年也會走訪台灣兩、三次。
飯田分析,舊型態能源所存在的「古老神話」滲透在日本能源界、官僚、政治甚至產業界,這股舊思維堅信燃煤與核能是必備能源,即使全球趨勢轉向,他們也無法理解。
而政治人物、官僚與獨占的電力公司等少數人透過密室協商決定政策,強迫人民接受,少數人的決定便影響整個國家和整個社會運作方式。他舉例,除了風電、太陽能之外,改變全球能源的一個重要項目是電氣車,包括無人車自動駕駛、汽車共享(MaaS)等,但日本政府因過度拘泥於氫能社會發展,導致電汽車的普及遭到延宕。
飯田提到,不論日本、台灣或韓國,採購能源占了GDP高達8%至10%,如果可以減少採購量,國家將能更富裕。對能源高度仰賴進口的國家,發展太陽光電與風電,只有利沒有弊。
ISEP分析各國狀況,主張日本應效法丹麥、德國,從根本改變能源基本型態,以自然能源為能源主力,並從現狀的大企業獨占能源發展型態,轉變為分散型能源系統。
現有的電廠多為發電量100萬千瓦以上大發電廠,以火力、核能為主,透過高壓電纜、單方向送電,因興建與維護成本高,掌握在大型電力公司手中;ISEP認為理想模式應以1萬千瓦的小型發電設施遍地開花,因興建成本低,民間參與門檻也低,可由地區、社區主導。不同地區的設備、發電項目不同,A村適合太陽光電、B村也許是風電,透過雙向甚至多向互相支援,取得發電供需平衡。相較於獨占電廠單向送電,分散型多向送電反而更加安定
對於一般對再生能源不安定性的疑慮,飯田糾正應該稱之為「變動性」。他說,「不安定性」是指無法預測的情況,就像2018年9月發生北海道膽振大地震,單一火力電廠停止運轉便讓北海道全域停電,才是不安定。大自然的再生能源波動雖大,但已可使用大數據進行預測。德國、丹麥等歐洲主要國家透過天氣預報系統、衛星等數據預測,可掌握一天後、十二小時後甚至六小時後太陽能與風電發電的狀況,並事先做好因應。
飯田認為,政策是影響再生能源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更甚於發電技術和發電條件,丹麥、德國將再生能源視為最優先選項,日本卻將核能視為最優先的選項,阻礙了日本發展再生能源。他以風電為例,同樣是北極圈國家,芬蘭、丹麥積極推動風電發展,同樣具備好條件的俄羅斯卻因政策不配合,風電發展遠遠落後。日本也因為過去市場不看好風電前景,投入資源少,日本政府與電力公司都對風電敬而遠之,使得日本風電發展大幅落後世界腳步。
看更多報導:
借鏡他國 反思台灣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