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飲食革命 翻轉餐桌/回響
食育沒這麼難…「人緣要好是重點」
  • 標準
  • sdg

食育沒這麼難…「人緣要好是重點」

2018-06-17 聯合報/記者 侯俐安

在日本,農業學者山田優說,「做食育沒這麼難,好玩有趣就對了!」在台灣,深坑國中老師林妙娟說了一樣的話,「推食育沒這麼難」,但她接著說,「人緣要好才是重點。」。

去年此時也在日本,當時為了「留住福爾摩沙」專題,想做以生態為指標的友善土地方式,跟幾位專家討論完,最後鎖定以豐岡東方白鸛米當作個案;今年做食育專題,再度出發去日本,畢竟日本直接將食育立法,今年是食育基本法上路第十年。

但要去哪呢?出發前做功課時,第一步面臨的難題,竟是「日本遍地好案例」,每間學校、社區、農協,都有獨特又有趣的做法與淵源,每個細節都讓人眼睛一亮,難分高下;一位老師甚至說,不用她介紹,「閉著眼睛選,都能選到好案例」。

我們最後在都市、鄉村,各選了一個地區,完整採訪從產地到餐桌、從學校到社區的食育過程,也看到日本食育細膩的規畫。

就像,這幾年台灣很流行種菜。在校園、在路邊,但為什麼種?大多數是透過「體驗」,在收割、插秧時,讓學生了解「粒粒皆辛苦」,種什麼菜,則是按產季來選;產地小旅行,往往成為一日遊的「旅行」。

但在日本,一到六年級有完整的種菜規畫,每間學校都不同,卻都一樣細緻,比如小一、小四種地瓜,除了甜甜的好吃,也學著合作;小二種茄子可以減少挑食(很多小孩不愛吃茄子)。生活課、歷史課、數學課都融入食育,從割稻穗學歷史、在種大豆時學文化。

畢業旅行到農村住一周,為什麼是一周、而不是三天兩夜?因為一星期的相處,更能跟農村爸爸媽媽培養感情,延續到長大,不再只是「旅行」或「體驗」。

從學校到社會,食育沒有離開。孩子們看著大雨後落果的番茄再長出來,學會堅強(跟番茄一樣),在栽種、料理過程中,培養出自信與應變能力,學著珍惜與感恩,在剪掉雜枝時,懂得矯正壞習慣。

在社區,農民市場又是另一個食育場所。這是為什麼說,日本的食育是一場全民運動,食育,在德智體群美之上。

「很複雜吧?」日本農業學者山田優解說了各地區的做法,以及幾十年來的歷程,看我低頭做筆記,笑著問我能不能消化?他笑說,「其實一開始,老師們也一團亂。」但時間久了,「法規」的壓力淡了,老師從照本宣科到做出興趣,想出更多好點子,「做食育沒這麼難,好玩、有趣就對了。」他離開時,送我一本折紙書,裡面有一顆紙做的茄子。

1122881.jpg.jpg

回台灣後,採訪到深坑國中林妙娟老師,她設計一整套完整的食育教材,還做了食育前後測,相當不簡單。採訪結束時,她也說了同樣一句話,「食育沒這麼難,」但她接著說,「人緣要好才是重點。」她笑了。

畢竟在台灣,食育未入課綱、學校沒有要求,老師身上背著各種時數,有心推食育,還要說服好友,在她和自己的導師班嘗試,好在校長、主任還有各路好友支持,才能讓兩班五十一名學生,紮實地經歷了一年的食育課(期間還有老師看她解說無毒蔬菜,以為她在做直銷)。

雖然日本「遍地好案例」,但其實國外的月亮也沒有比較圓,台灣的食育正在萌芽階段,有一大群努力的老師、團體,以滿滿的創意與熱情,在夾縫中找時間,在學生的心中種下種子,他們樂觀、卻仍憂心,如果有一天,他們沒有力氣再做下去,誰會接手呢?

後記:

明治大學農業部兼任講師山田優以前是農業新聞社的記者,也曾來台灣採訪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他認為,2005年食育基本法上路,媒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那幾年,日本面臨食品偽造事件,就像這幾年,台灣食安連環爆一樣。但各家媒體發現食育的重要性,接連報了幾年,也用力地推了立法一把。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