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都菜彩是間600坪的超大農民市場,有魚、有肉、有花、有蔬菜,牆上掛了1200個寫著合作農民名字的牌子,相當壯觀。上午9點店才開,大批婆婆媽媽湧入搶購,有如百貨公司周年慶似的。
我們在人群中找到他。戴著紅帽子、忙著將高麗菜放到攤位上的農民古賀勝俊。他的攤位,大約是兩個菜籃的空間、各疊了三層,店才剛開,他的高麗菜就被搶購一空,他急急忙忙又回去載菜來了。
很奇怪,那一區有大約10籃高麗菜,都貼著不同農民的名字,但主婦就要搶古賀的!有別於台灣的媽媽,到菜場瞄一瞄菜,可能會先翻一翻、用手秤一秤;但這裡的主婦,會先尋找青菜上的標籤,找到「古賀勝俊」,才會拿起來檢查。
「當農民一輩子,我最驕傲的就是『我的蔬菜,寫上我的名字!』」古賀先生10點多又出現在攤位前,笑嘻嘻地把我們拉到賣米那區聊,採訪過程中被人潮撞來撞去,沒想到周五上午,竟然有這麼多人來買菜。
古賀說,他種了1.5公頃的蔬菜,有高麗菜、花椰菜、萵苣和羅蔓。種菜一輩子,以前都和其它的農民,共同出貨到農會、或交給盤商,反正最後,好的菜、不好的菜也是一起賣,「我個人種得再好也沒用,只要符合對方開出來的條件就好。」
直到8年前,賣到伊都菜彩,當面接觸消費者、當面被稱讚,讓他感到很榮譽,「她們都誇我的菜好吃唷!而且,她們買菜都會看名字(羞)。」這些婆婆媽媽圍繞著他,有如他的粉絲,他都4點起床採收,好將最新鮮的菜賣給這群「粉絲」。
在日本採訪農民很有趣,彷彿每個人都受訪過很多次,很熟悉要怎麼介紹自己,我常忍不住問「你們之前有被採訪過嗎?」但其實都沒有。這次九州行,沒有透過代表處約,很多農民都是碰巧遇到,他們從未受訪,開口介紹自己和蔬菜,卻有業務般的「精準」。
採訪到一半,旁邊的媽媽們又在喊古賀了。他轉頭向媽媽們介紹,我才恍然大悟,古賀每天都在農民市場裡「受訓」,知道消費者想問什麼、想知道什麼,難怪知道怎麼精準介紹。也因為知道消費者喜歡什麼,所以種菜時,就像個爸爸要煮飯給自己女兒吃一樣,希望得到誇獎而更加用心。
更重要的是,這些「粉絲」或「女兒們」,在買菜時也多了一些體貼和理解,不會粗暴地質疑。
今年7月開始,農委會試辦「產地QRcode」,以後去超市買菜,會有越來越多的國產蔬菜,印著QRcode、掃進去可以看到農民的名字。農委會的用意,除了希望區別國產、進口菜,也要農民對自己的蔬菜負責,以後食安事件發生時,也能「冤有頭債有主」。
但農委會在推廣的過程中,農民難免害羞擔心,貼出名字有如古代的女孩拋頭露面。也許對體制還不熟悉,也多了一些不信任。畢竟過去都是盤商收走,就像8年前的古賀先生一樣,不知道怎麼面對消費者。
這陣子回到台灣,每當採訪到辛苦的農民,在收成季累到無法睡覺,好不容易採收完,卻無處銷售、甚至沒有力氣銷售,或是遇上糾纏不停的消費者、讓他們害怕退縮時,仍時常想到古賀在農民市場,帶著憨厚的傻笑,卻為自己驕傲而口沫橫飛的身影。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