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飲食革命 翻轉餐桌第一波
仿自然生態…食物森林 自由耕種收成「共享」
  • 標準
  • sdg

仿自然生態…食物森林 自由耕種收成「共享」

2018-06-1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美國報導

很多都市人嚮往田園生活,若能有一方土地親手耕植多好?可實踐零食物里程又可綠化城市,糧食自足。這是許多先進大城市設有「市民農園」的諸多原因。

但在美國西雅圖的「必肯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不必抽籤、不必繳費,任何愛種的人,都可以來種;更夢幻的是,需要食物的人,都能自由取食,如同在森林中自由採蔬菜、摘果實、找野菇、收花蜜。

食物森林不似商業化農場,大片土地只種同一種作物,也不像市民農園種的多半是短期採收的蔬菜,而是模仿自然的生態系統──有低矮的根莖類植物及蔬菜,也有高層的堅果樹、蘋果樹、櫻桃樹,甚至還有蜂巢,且不需要太多農活及照顧。

這是景觀設計師葛倫‧赫里希(Glenn Herlihy)與同儕的理想實踐。他在大學修習結合生態、農業與園藝的永續栽培(Permaculture)「樸門」課程,二○○九年與同學在西雅圖的傑弗森公園一角,設計了這座食物森林。

神奇的是,這座食物森林至今沒有全職人員,而是由大群志工維護,成為許多城市發展市民農園的參訪聖地,也是西雅圖諸多迷人特色之一。

談起當初被認為「烏托邦」到不可能成真的食物森林,赫里希站在二公頃大的食物森林上,說起他的食物哲學及土地正義,「取得食物、維持健康,並不是有錢人的特權,而是所有人的權利。」他眨了眨眼,笑說:「如果你吃得不對,思路也就不對。」

萬一有人來食物森林偷摘呢?聽說還曾有遊民來這裡採了蔬菜,就在公園邊上賣了起來。「沒有關係呀,有人來摘,代表他們需要食物,也代表我們要種更多,讓大家都能取用。」赫里希說。

不同於台灣防弊重於一切的思考,食物森林更重視「共享」的價值觀。

食物森林創始之初向西雅圖市政府申請用地及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三百萬元)經費,用於整地、建立澆灌及排水系統。市政府要求必須要有至少五千小時的志工工時投入,每小時的志願工作可換來廿美元(約新台幣六百元)的經費。很難嗎?並不。夢想在這座城市裡,仍有空間。

「我們去年投入的志工工時是九千小時!」葛倫說,接近市府要求的兩倍。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說明理想激起共鳴,德不孤,必有鄰。

食物森林第一年種出了六十個南瓜,也邀請想吃的人都來採,但希望每人只採一個,讓更多的人都能享用。「結果到了十月,我們還剩下十個南瓜,後來在感恩餐會做成南瓜派。」

葛倫稱之為「道德採收(ethical harvesting),「你會很驚訝,人們很自然就知道要自我節制、為他人著想。就像去森林裡摘採野果野菇,你會摘點這個,採點那個,並留下一些幼小還未成熟的,等明年再來採。」

正在巡菜園的志工健司中川手上正籌畫著一百三十人參加的社區晚餐,「免費、健康、有機、分享,這就是吸引我來當志工的原因。」他又加了句:「我們夠富足,足夠與人分享,不是嗎?」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