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飲食革命 翻轉餐桌第一波
在大地學習…美國可食校園 菜園裡上科學課
  • 標準
  • sdg

在大地學習…美國可食校園 菜園裡上科學課

2018-06-1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美國報導

當一顆種子撒在校園,它終有一天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發芽。近廿年前,加州柏克萊馬丁路德金恩中學這方一公頃的空地是教職員的停車場,可如今它已成為美國「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 ESY)的聖地,並在全美開枝散葉。

菜園教室 連結土地

「可食校園計畫」是由美國有機運動教母、社會運動者及知名主廚艾莉絲‧華特絲(Alice Waters)所催生。她邀請社區居民、建築師、各專業一起規畫校園中這方實驗園地,期待學校能以菜園為教室,在大地上學習數學、生物、歷史、文化等等課程,也教導孩子吃得更健康、認識食材,重新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當台北市柯文哲要求廣建校園農園、食育在台灣各小學萌芽時,華特絲已在柏克萊領先耕耘廿年。

即使現在看來,「可食校園計畫」仍具前瞻性,它不只在柏克萊這處校園生根,也在紐奧良、洛杉磯、舊金山、紐約、匹茲堡等城市的公立學校開枝散葉。華盛頓特區也由五年前開始,有九十三所學校、近四萬名學生都參與校園菜園計畫。

如今,馬丁路德金恩中學內的農園碩然有成,種滿小白菜、檸檬、黃瓜、番茄,以及香草、莓果、開花植物,還有十幾年來已蔚然成蔭的果樹,每年可以收穫五百公斤以上的蔬果。

一名自閉症男孩匆忙跑向雞舍。輔育員說,他趕著去拾這裡十幾隻雞下的蛋,這是學校特別指派給男孩的「工作」。

創意教案:美味數學

這所中學六、七年級的學生,每年要上十堂的花園課及十堂的廚房課,每堂一個半小時,八年級得上十堂食育課。有意思的是,花園課程都與加州政府所規定的數學、科學課程結合,廚房課程則融合歷史、地理、語文等人文學科。

這完全發揮教師的多元創意,發展出許多又好吃、又好玩的教案,例如「讓數學更美味」,教學生製作「大黃」果醬,再調整配方比例;要學生根據各項變數畫出圖形、斜率及代數公式。

多年來的實踐、研究也指出,比起在教室上課,學生更喜歡在菜園中進行的融合課程、協助學生更能理解科學抽象概念。許多老師也指出,菜園教學對正在學習英語的移民學生而言,學習效果更好。

你吃什麼 就是什麼

「可食校園計畫」執行長凱兒康弗絲(Kyle Cornforth)說,人們都說「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麼,就是什麼)」,一天要吃三餐,在學校課程裡,「你怎能不教孩子怎麼吃呢?」

美國已成胖子大國,兒童肥胖問題正戕害下一代健康。華特斯認為:「如果我們能在校園教導孩子認識食物、選擇食物,我們就能改變世界。」

華特斯甚至說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白宮南邊草坪闢建了官方菜園,邀請鄰近小五學生一齊種菜,以行動推動蔬食、棄絕垃圾食物,並要孩子「動起來」,向肥胖宣戰。

異國文化 烹調上桌

食物除了餵飽肚子,更是傳統的載體,許多文化記憶來自食物,更是校園中闡釋多元文化的極佳媒介。

馬丁路德金恩中學的孩子來自多元族裔。康弗絲表示:「我們做過統計,學生在家中講的母語就有廿四種。」於是,學校菜園也種植來自歐亞地區的蔬果、烹調不同文化的飲食,讓孩子擁抱不同的母國文化。「我也種了一些我祖母從義大利帶來的豆子。」康弗絲說。

廚房黑板上,用彩色粉筆畫的中亞地圖,描繪著哪些縠物、香料、水果經由絲路,由中國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哪些又由西方傳到東方。學生們以舌尖「嘗」到了歷史、地理、文化交流,永遠也不會忘記。

廚房裡,姓氏為Cook(廚師)、自嘲天生就該當廚娘的伊絲特庫克(Easter Cook)說,她愛與學生分享祖傳食譜,常把用大蒜、薑黃、胡荽、小茴香等香料製作成的黃咖哩粉分成小包,讓學生們帶與父母同享。

在加州柏克萊燦爛的陽光下,歷經廿年演化的「可食校園計畫」正揭示著新教育法則:學校不該只有教室、實驗室。馬丁路德金恩中學的師生們都同意,一座活生生的食育教室,教給學生的才是一輩子的生活方式。

1119561.jpg.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