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食安問題連環爆,我們該拿什麼食物才能安心餵養下一代?八歲的蕭亞非、侯宥安昨代表下一代宣讀對食物的「兒童宣言」,「請教導我們、請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有知識、有能力、有權力選擇更好的食物。」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昨舉辦「明日廚師X翻轉餐桌」論壇,邀請多位飲食革命專家分享經驗。
蕭亞非和侯宥安帶著年紀更小的孩子宣讀心聲,表達下一代「好好餵我」的心聲,不少家長感同身受而拭淚。
咱的孩子「分不清絲瓜胡瓜」
去年創辦Mini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啟動兒童飲食教育工作的樊欣佩說,台灣孩子大多不知道食物來源,「分不清絲瓜、胡瓜,以為南瓜長在樹上」,辨識食物能力弱,更別說分別好壞,這都來自對食物的陌生。
「食物對人們來講,從來不是切身的問題。」樊欣佩也是「飲食革命日」台灣區大使,她發現,英國立法規定中小學生要做廿道料理才能畢業,讓孩子學會一輩子受用的知識和技能,知邊如何以食物滋養自己;日本二○○五年訂定「食育基本法」,從家庭、社區、企業、幼稚園到大學,都規範飲食責任。
餐餐外食「怎細器食物滋味」
「那台灣呢?對孩子的飲食教育做了什麼?」樊欣佩說,現代孩子的料理大多是媽媽準備,理所當然覺得「張口就有飯吃」而不珍惜,加上課後還要補習、於是吃速食,也不在意食物滋味、來源及成分。
「家長總希望孩子健康,為什麼卻忽視飲食呢?」樊欣佩說:「從孩子開始支持飲食革命、會做菜的孩子,一輩子都懂得照顧自己。」她認為,飲食革命必須回歸源頭,讓孩子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有什麼食材,從認識食材、了解食材到做料理,從小培養小朋友對食物的認知。她也支持食育立法,希望食育能進入學校課後活動,讓更多孩子接觸飲食教育。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