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七月推出「飲食革命II─食物零浪費」系列報導,點出台灣食物供應鏈的食物耗損,並提出解決之道。半年後檢視,不論是政府帶頭或民間自發,邁向「食物零浪費」已是進行式。
願景工程推出「舞春.惜食」專題,盤點台灣可喜的改變。「舞春」是台語「有餘」的諧音。古早祈願食物都能「舞春」,是匱乏年代的最大想望;而今過度飽足,是當代飲食問題之弊,已到了「討債(浪費)」地步。為扭轉對食物的「討債」,讓「舞春」變成對食物的珍重,以專題報導政府作為、民間創意,讓剩食成為別人的盛食。
食物買太多,眼看快過期,只好丟掉?便當訂太多,沒那麼多人吃,怎麼辦?越來越多青年意識到食物零浪費的重要,紛紛成立臉書社團、設置社區冰箱、辦「免費商店」,隨機、隨時分享吃不完的食物,貫徹有「food」同享的「共享青年」理念。
大學念輪機工程的葉凱維,曾在港口工作,常看到垃圾和水母同飄,對海龜吃到塑膠袋死掉的新聞深有感觸,決心投入環保組織。一回他和夥伴做社會實驗,在美食街吃掉各桌剩下的食物,不花錢就能吃到飽,還有一份義大利燉飯可打包回家。這也發現台灣食物浪費驚人,當下成立「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臉書社團。
分享非施捨 食物不浪費
社團一開始只是邀朋友若東西沒吃完就發出訊息,好讓附近朋友幫忙吃,沒想到雪球越滾越大,已吸引八百多人加入,大家共識都是「不要有這麼多食物浪費」。社團也強調,送者和吃者並非施捨關係,「你奉獻食物,我奉獻胃」,好讓製造食物所花的社會資源不白費。
有人在台大會議廳辦活動便當訂太多,在臉書貼出訊息,立即有人轉貼到PPT台大學生版,便當迅速拿光;有人在餐廳叫太多菜或年節禮盒吃不完,貼出訊息,也有人來幫忙吃。還有人感性說曾受人扶助,現在想報恩,定期買食物歡迎有緣人取用。
行動柑仔店 剩食終結站
葉凱維還和朋友成立「前進吧!移動環保柑仔店」臉書社團,買下一台舊三輪車改裝,以太陽能板發電,貼上「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海報,環島騎車宣揚理念。車上放有友善環境小店的販售品,好跟人們交流台灣好物;遇到民眾追上來送吃不完的蔬果食物,三輪車就變身「免費商店」,供人自由取食。在苗栗,有名阿嬤看到三輪車上「吃不完找我」的布條,邀他們到她家吃一餐;還有阿伯拿著麵包追著三輪車問:「這個可以給你們嗎?」
捨追求物質 共享護環境
德籍學生Stefan Simon九月與位於台北公館「半路咖啡」合作,在店內設置「享食站」冰箱,附近公司或劇場若有餐盒等吃不完,就送來冰箱,都迅速被拿光。
「共享青年」超越薪水、房產追求,更重視共享理念。葉凱維認為,現在台灣生活相對安逸,資源取得容易,許多人不用為了生存而煩惱;一方面也因越來越多青年認為與其追求物質,不如保護好環境,才是給下一代最好的資產。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