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一面拌雞蛋沙拉,一面認識「非籠飼雞蛋」,產地不再離餐桌那麼遙遠。今天許多家庭一家大小、甚至祖孫三代齊聚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參加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家樂福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翻轉餐桌」活動,從認識無添加食品及永續生產的概念開始,認識吃飯不只皇帝大,更是發揮影響力的公民力量。
6歲的亮亮撥開玉米鬚看見營養午餐的常客玉蜀黍,廚師漢克(Hank Cheng)表示,比起外食,自己處理食材才能感受到原形食物的美好,吃得安心又健康。剝好的玉蜀黍和著國產無鹽奶油及無加糖醬油下鍋,一時香氣四溢,展現「真食物」天然色香味的實力,亮亮的媽媽江茹萍強調,希望透過飲食教育培養孩子吃原形食物的習慣,以及重視友善環境與動物的觀念。
願景工程自2015年陸續推出「飲食革命」、「舌尖上的化學」、「農場動物的眼淚:餐桌美味背後的飼養悲歌」等專題報導,揭露食品產地、製程與包裝的道德問題。家樂福也以通路商的角色,一齊推督食品上游的改革。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表示,當銷售端與消費者都能夠相信包裝,知道商品的選擇影響到哪些人、哪些層面,就能夠合作促成改變。「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即以此概念成立,推出「非籠飼」雞蛋、具「永續漁業標章」的魚罐頭等商品。
一手推著嬰兒車,一旁站著媽媽、先生三代同堂參與活動的王仕馨說,從生產、加工、包裝開始認識食物,才會懂得珍惜餐盒裡的每一樣食物,「台灣就不會有剩食問題。」小學一年級的吳宇鳴說,今日最令他意外的是:「雞不是只能住在籠子裡!」非籠飼意即蛋雞住在放牧和平飼的空間,因空間夠大相對容易維持清潔,不需噴灑過多殺蟲劑,可避免雞蛋殘留芬普尼。吳宇鳴的媽媽雷碧文補充,讓孩子知道如何挑選安全的食材是最重要的。
「翻轉餐桌」線下活動開放報名當天馬上額滿,顯見願景工程會員對於「飲食革命」的重視。活動中,親子善用不含化學添加物的食物完成五道料理,一起聆聽米、雞蛋、醬油、巧克力與牛奶的產地故事,並用自備餐具盛裝自己碾的米帶回家。當公民意識到餐桌上的食物並非理所當然、取之有道,這份責任感便有機會化為改變食品生產鏈的影響力。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