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飲食革命 美味的代價
大腹便便身困狹欄 母豬很憂鬱
  • 標準
  • sdg

大腹便便身困狹欄 母豬很憂鬱

2019-10-02 聯合報/記者郭琇真/專題報導

這一年來非洲豬瘟的防疫之戰,讓我們深刻體會豬肉在華人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值此時刻,扒一口滷肉飯感到慶幸時,不妨再思考:我們口中的豬肉來自何方?是怎麼從畜牧場來到餐桌上?

國人年吃豬肉卅六公斤

台灣人最愛吃的肉類是豬肉,每人每年平均吃下卅六公斤,一年飼養母豬頭數將近六十萬頭。為追求高效率生產,母豬懷孕期四個月,會被關在寬○點六、長兩公尺的狹欄內,避免打鬥,專心待產;也會將小豬的虎牙磨平、尾巴剪短,保護母豬乳頭,也避免小豬在狹小空間裡互咬尾巴,成受損產品,甚至生病死亡。

密集飼養 豬肉易酸化

但這些作為都違反豬的天性。國內少數採用動物福利養豬的祥圃實業營運長吳季衡說,「為了增加效率,我們剝奪動物該有的生活空間與習慣,連帶影響豬肉品質。」包括:因為密集飼養,豬肉容易酸化;若在屠宰前未能讓豬昏迷,飽受死前的壓力與虐待,豬肉容易變成慘白色的水樣肉,保不住水分。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主任羅玲玲指出,據科學家野外調查,豬喜歡冒險、探索,狹欄的飼養方式會妨礙豬的社交,母豬關在裡面無法運動,肌肉骨骼都會變得比較脆弱;若是沒照顧好,母豬容易跛腳、癱瘓,提早被淘汰。

6869982.jpg.jpg

小豬 被迫磨牙剪尾

美國學者梅樂妮.喬依指出,三周大的小豬就知道自己的名字,聽到名字也會回應;在自然環境下,懷孕母豬可能走六英里的路,找出生產的地點,再花十小時築窩。但絕大多數的豬,在被塞進卡車送去屠宰前,沒有見過戶外環境。小豬咬尾,是因為所有自然本能都受阻,變得神經質,咬斷彼此的尾巴,類似人類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狹欄飼養母豬的問題,早在一九九○年代成為國際討論的焦點。狹欄空間小,母豬會出現刻板行為,如:咬欄杆、空嘴咀嚼,休息時「犬坐」,也就是後面兩隻腳像狗一般坐著,動物行為學家認為這是「憂鬱」的表現。歐盟已在二○一三年宣布廢除狹欄飼養。

6870914.png.jpg

對小豬磨牙、剪尾,也有科學證據證明可以避免:只要母豬吃營養的飼料,有充沛奶水,豬舍飼養密度低,就可減少小豬競爭、搶食的壓力,免除小豬承受身體之痛。

羅玲玲表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最近指出,動物健康與動物福利之間有很強的關係,也就是說,改善動物福利,對農民有利─豬長得好,帶來更優質安全的畜產品。

群養 死胎發生率降

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榮譽教授夏良宙,曾在一九九四年參與國際母豬狹欄研究計畫。他說,「當時已發現豬如果孤立在狹欄中,容易產生緊迫感;群養就不會,還可降低死胎發生率,產下的小豬不容易夭折。」

歐洲群養 結合科學

歐洲發展群養方式愈來愈細緻,結合科技化的電子設備,可了解個別豬隻是否生病、是否少吃飼料等;有些群養欄旁還設有公豬欄,以測試母豬是否發情,引導母豬主動走進配種室。這些設計都是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以科學證據評估和研發,對動物好,對農民也好。

攤開數據後更一目了然。世界第一大豬肉出口國丹麥採動物福利方式飼養,目前每年每頭母豬平均產子數正朝三十五至四十頭邁進,比台灣多了十五頭以上。「顯見動物福利不只能提升豬的生活品質,也能大幅提高農民的收入。」夏良宙說。

看更多報導:

農場動物的眼淚 餐桌美味背後的飼養悲歌

明日餐桌 好食市集

【圖文故事】格子籠雞的悲鳴:A4空間活一生 牠們淪為產蛋機器

【圖文故事】囚禁牢籠的母豬:鐵欄圈出的世界 牠們連翻身都無法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