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社企十年》數位專題
創業者眼中的社會企業——在社會使命和市場現實之間,以勇於嘗試的創新精神開拓活路
  • 標準
  • sdg
  • sdg

創業者眼中的社會企業——在社會使命和市場現實之間,以勇於嘗試的創新精神開拓活路

2020-03-06 社企流/龍映涵

社企十年系列專題引言

2007 年,台灣首家社會企業創投「若水國際」,將「社會企業」一詞引進台灣,在民間掀起一波討論熱潮,大眾開始認識社企這個新名詞。若水成立前便已存在、具有社企精神的組織——從合作社、具自營收入的非營利機構、到以改善社會問題為使命的公司等,逐漸被放到社會企業的光譜上作討論與研究。 自社會企業一詞於台灣落地,至今已走過逾十年光陰,從民間大規模倡議、社企紛紛成立、到政府推動相關政策支持,更也有了對社企的反思聲浪興起。究竟何謂社會企業?每個人看待社會企業就如戴上不同濾鏡的眼鏡,各有自己的觀點及角度,形塑了社會企業的多元樣貌、同時,也生成許多迷思待解。 華文界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與長年關注社會企業發展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攜手,推出《社企十年》線上線下倡議活動,以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以及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盼為大眾繼往開來、破解迷思,開啟更多公共對話的契機。

系統性的社會問題往往複雜且難纏,由德國設計理論家 Horst Rittel 提出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一詞,用來形容一個因為無特定範疇、矛盾、不斷變化且通常難以識別或定義,而難以被解決或處理的問題。棘手問題的例子包括貧窮、教育、環境保育等議題,這些議題並沒有淺顯易懂甚至統一的問題定義,其中抱持不同觀點的利害關係人不但看法各異,對解決方式也有不同的期待。

面對一個因果關係複雜、涉及眾多利害關係人,甚至與其他棘手問題相互影響的議題,單靠一個人或組織通常難以顧及全面。也因此,在回應「棘手問題」時,往往須依靠第一部門(政府)、第二部門(企業)、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跨界串連與合作。

而在此背景下,亦觸發許多人思考,是否有更創新的方法來改善社會問題,因此催生出「社會企業」的概念,廣義而言係指,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其組織型態可以是營利公司、亦可是非營利組織。

兼顧社會使命與商業營運,是社會創業家十年如一日的挑戰

社會創業者選擇透過具商業行為的營運模式去回應特定的社會問題、以及創造支持組織運作的金流。要想兼顧社會使命與商業營運,既需面對兩端各自的多變複雜性,又得同時在兩者間取得適切的平衡,這是懷抱社會使命開創事業的創業家十年如一日的挑戰,也是社會創新創業圈各方參與者廣泛討論的主題。

在社會使命端,社會企業需具備清晰的問題意識,持續探索與深化自身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和影響力。

在商業營運端,社企需轉換思維,不僅只以受益者或服務對象為中心,亦得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規劃產品或服務,並磨練如財務、行銷、管理等各式技能,以期在變化快速且競爭激烈的主流市場中站穩腳步。

在實際創立、經營社會企業過程中,社會創業者會有哪些思辨和學習、立基於過去的經驗,他們又將如何展望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的發展呢?透過 3 位社會創業圈活躍的創業者——「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的觀點分享,社企流期待呈現社會創業者心中真實的想法。

社會創業者如何看待「社會企業」?

人生百味的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認為,「社會企業就像是活用社會資本的企業,或是活用經濟資本的非營利組織。」他進一步分享,商業世界很多的概念,像是對成本效益的分析、對組織未來發展的投資等,是很值得借鏡的。站在單純仰賴捐款、無販售產品或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和傳統只注重獲利的一般企業中間,社會企業更能看見兩者互補之處,並在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時,多了工具選擇的彈性。

6831257.jpg

如從 2014 年起持續關注都市貧窮與無家者議題的人生百味,一方面在街頭展開無家者和街賣者的陪伴與培力,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了解無家者與街賣者的生活挑戰與真實需求;另一方面則對大眾展開長期的倡議和溝通,設計出吸引消費者目光的街賣產品與活動企劃,讓同一份理念以多元形式呈現和傳達,既降低人們認識議題的門檻,搭起無家者與街賣者和社會大眾對話的橋樑,也透過產品服務的販售獲得支持組織營運的金流。

扣緊社會企業的核心精神「以商業模式作為手段,達成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巫彥德表示:「我對社會企業的看法是,它所販售的產品或服務,不能沒有社會價值。若一家社企創造的社會價值極低或沒有社會價值,產品做的再好、商品價值再高,都不能算是社會企業。」雖然面對著需兼顧社會使命和商業營運的挑戰,社會企業不會混淆「手段」與「目的」的差異,一味追求營收的成長,忽略社會價值的創造方為組織存在的原因。

6831276.jpg

綠藤生機的共同創辦人鄭涵睿則分享:「在思考一個組織是否為社會企業時,我會想先聽經營團隊闡述其創立的動心起念,以及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和態度。」對鄭涵睿來說,外在展現的行為和結果,都來自於經營團隊的經營哲學和理念,因此,經營團隊如何看待自己的事業和社會問題間的連結,以及其欲解決的社會問題,和願景、目標、策略是否連貫一致,都是檢視該組織是否落實社會企業精神的要點。

綠藤生機成立於 2010 年,以「讓一個更真實、更健康的永續生活型態萌芽」為使命,從初成立時銷售的有機活芽苗、到 2013 年推出了全世界首見以芽菜萃取為概念的個人清潔保養品牌,綠藤生機致力於提供消費者生活與飲食上,更簡單健康、同時對環境友善的選擇。

綠藤生機對使命的重視從公司的產品開發策略可見一斑,由於堅持在原料選擇和製程上做到環境友善,綠藤生機產品開發的速度相較於同業慢許多。即使對環保的重視看似讓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少了優勢,鄭涵睿始終認為:「少了社會價值和使命,綠藤也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6831277.jpg

而鮮乳坊的共同創辦人郭哲佑認為,社會企業在經營時,會持續不斷地積極思考如何納入更多「善」的元素。呼應郭哲佑的觀點,近年來,的確有越來越多社會企業在專注於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同時,積極地探索企業經營的多元樣貌,除了提升對組織治理與利害關係人關係經營的重視,亦在營運過程中,更有意識地了解事業對周遭環境與社區的衝擊,進而降低組織的負面外部性(註一)。

於 2015 年 1 月發起《白色的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群眾募資專案,鮮乳坊在兩個月中受到近 5 千位贊助者支持,累計 608 萬募資總額,掀起一波討論炫風。於同年 3 月完成公司登記,鮮乳坊是全台唯一由⼤動物獸醫師成⽴的鮮乳品牌,致力於以合理收購價鼓勵酪農提高生產品質,進而促進產業升級,同時保障消費者飲用鮮乳的品質,提供消費者「嚴選單一牧場」、「無添加無調整」、「獸醫現場把關」、「公平交易」的高優質鮮乳。

鮮乳坊在持續以合理價格採購生乳,實踐酪農產業公平交易的理念之外,亦透過公司盈餘回撥,積極投入大動物獸醫師的培育,期待能從根本上扭轉產業困境。除了重視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承諾,鮮乳坊也將員工福祉放在心中,給予員工高於同業平均的薪資待遇,並提供豐富的教育訓練機會,支持公司夥伴的職涯發展。而在公司發展日漸穩定後,鮮乳坊啟動了「認養育幼院與偏鄉棒球隊日常飲用奶」的回饋項目,如郭哲佑所說的,在經營過程中,一步步納入更多善的元素。

6831278.jpg

3 位受訪者的回應為社會企業的廣義定義「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增添了更細緻的內涵,亦彰顯了具備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erpreneurship)的創業者以終為始、靈活創新、自我更新的心態。

「以終為始」是指社會創業者以組織的社會使命為依歸,據此去設定營運的目標和策略;「靈活創新」意味著社會創業者不受限於現有解決問題的選項,而能跳脫框架思考,提出創新的概念與營運模式;「自我更新」則代表社會創業者會持續修正和調整模式,擴大組織能創造的影響力。

社企流自 2014 年起啟動「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深度支持近百位社會創業者走過創業第一哩路,一路以來,社企流陪伴創業者經歷事業的跌宕起伏,並從中看見當社企面對難關時,除了外部專業技能、人脈連結與資金上的支援,創業者與經營團隊對組織理念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創業精神,亦是突破瓶頸、持續向前的關鍵。

若將社會創業譬喻成一場馬拉松,iLab 育成計畫執行團隊和社會創業者初次見面時,總是會問:「你看見什麼樣的社會問題?你期待創造什麼改變?」便是希望雙方以社會使命作為根基,再展開商業面上的討論,確保彼此對於這場賽事的起點(為什麼開始)與終點(想到到達哪裡)能先達成共識。

綜上所述,雖然理念並非萬靈丹,一味訴諸理念卻沒有採取相對應的行動,並無法真正解緩社會問題。然而,理念與願景作為社企經營的起點和終點,既提供了社企持續向前的內部動機,也指引著社企發展前行的方向。

真實市場的反饋:好理念讓消費者首次購買,產品力讓消費者持續支持

對使命感與理念的重視,讓社企顯得與傳統僅重視獲利的一般企業與眾不同。當社會企業面對市場挑戰時,其經營背後的理念與創造的社會價值,在消費者心中到底有多少份量、又會讓商業運轉得更順利、還是更艱辛呢?

社會企業的產品價格普遍較高,是因為除了產品本身性能之外,品牌背後的社會價值也是為產品增值的要素。而要將社企產品推向市場,如何促使民眾願意購買社企產品或服務,便是商業化之下必須關注的問題。

根據 2019 年《社創大調查》結果指出,願意採取行動、以較高的價格支持社企產品的民眾將近 5 成,足見社企產品有一定的市場。而社會企業要如何提升自身的產品價值讓民眾更有感,進而在市場中永續經營,則是須持續面對的課題。

從自身經驗出發,鄭涵睿和郭哲佑皆認為:「理念可以作為大眾認識品牌的突破口,但它通常只能讓消費者付一次錢,真的讓消費者持續購買、支持公司永續經營的,仍然是產品本身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社企理念的響應者並不等於消費者,如鮮乳坊很受大學生的支持和喜愛,但實際上會穩定花錢購買牛奶的,卻是媽媽族群,也因此,在理念和訴求的社會價值受到支持之餘,清楚辨識出會實際消費的族群非常重要。

6831281.jpg

郭哲佑補充說明:「社會創業者要知道,通常創業的人想法都很非主流,所以當你設計出想賣給自己的產品,通常不會是大多數消費者要的。先了解消費者需求,然後確保自己的產品和他們的需求能對上。產品的品質是社企拓展市場的關鍵。」

面對市場對於商品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權衡與消費選擇,巫彥德則點出,若將社企產品力想成其「商品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組成——如人生百味與街賣者合作銷售的芳香片,其商品價值為具設計感的圖案和除臭去味的功能;社會價值則為協助街友自力更生,以及提供消費者一個認識街友議題的契機。目前,市場本身對社會價值的重視度仍然不高。當市場認知改變,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即便在價格上高於同等功能的競品,也有機會獲得消費者青睞。

6831283.jpg

如近年來興起的環保吸管風潮,正是大眾環保意識提升的體現。巫彥德說明:「先是台灣環保團體長久累積和倡議的成效,改變大眾對吸管的看法和付費意願,環保吸管才逐漸變成一個消費者想要的產品。」

在對於特定社會價值的共識尚未達成時,消費者自然地會分配較多注意力在產品的商品價值上,這是當社會企業選擇了具商業行為的營運模式後,需面對的市場真實狀況。由於商業面能否運轉起來,影響著社會企業長期影響力的存續和擴散,商業策略思維與技能的培養,始終是許多社會創業者念茲在茲的重要任務。

下一個十年:不斷自我挑戰與更新,盼能孕育更多改變台灣的社企品牌

展望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在台灣的樣貌,鄭涵睿期待有更多具代表性的台灣社企品牌出現,他進一步說明,台灣有超過 9 成的公司是中小企業,當社會越來越重視經濟報酬以外的社會價值,結合原有的商業能量,將可期待有更多點滴改變台灣、累積廣大影響力的品牌誕生。

而郭哲佑預期,未來自帶「社會創業 DNA」的組織會越來越多,因為世代開始交替,許多青年對多元的社會價值本就有更多的認同感。他也進一步表示,他樂見更多社會企業的出現,即使其中有些社企因不敵現實挑戰而失敗也無妨,「只要在創業的過程中積極嘗試新的模式和解方,並有所學習,就算失敗也有意義」。他建議社會創業者,未來企業的發展關鍵之一在於營運模式與新型科技的整合,若社企能把握與善用科技的力量,將更有可能拓展事業,擴大社會影響力。

巫彥德則提醒,在銷售的過程中,溝通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和價格一定是大眾最好理解的,但除此之外,社企更可以嘗試將商品作為一個媒介,去溝通其他價值,讓商品背後的社會意義可以被傳達與支持。「我希望十年後的社會企業有能量、也願意分出力量跟社會溝通,促進社會反思,讓更多人看見理念的價值。」

3 位創業者描繪出的社企未來樣貌,呈現了其所重視的價值與影響力,亦反映了對自身組織的期許。而在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整體發展能如期待般的,懷抱勇於試錯的創業精神、與公眾積極對話的熱忱,在社會使命和市場現實的拉扯中,開創寬廣深厚的改變嗎?問題的答案,正握在現在與未來的社會創業者手中。

註一:外部性意指組織經濟活動對社會與他人造成影響,卻沒有承擔相對應的成本或獲得報酬。當外部性為負面影響(如企業生產的過程中造成周遭環境污染)時,亦稱為外部成本。

核稿編輯:社企流 李沂霖

合作夥伴:社企流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更多社會創新創業資訊歡迎參考社企流。)

參考資料

綠藤生機官方網站

鮮乳坊官方網站

鮮乳坊 2016 年公益報告書

《白色的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群眾募資頁面

107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白皮書》

B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