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社企十年》數位專題
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嗎?應以乘號替換等號,讓彼此各司其職、深化社會影響力
  • 標準
  • sdg
  • sdg

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嗎?應以乘號替換等號,讓彼此各司其職、深化社會影響力

2020-03-06 社企流/郭潔鈴

社企十年系列專題引言

2007 年,台灣首家社會企業創投「若水國際」,將「社會企業」一詞引進台灣,在民間掀起一波討論熱潮,大眾開始認識社企這個新名詞。若水成立前便已存在、具有社企精神的組織——從合作社、具自營收入的非營利機構、到以改善社會問題為使命的公司等,逐漸被放到社會企業的光譜上作討論與研究。 自社會企業一詞於台灣落地,至今已走過逾十年光陰,從民間大規模倡議、社企紛紛成立、到政府推動相關政策支持,更也有了對社企的反思聲浪興起。究竟何謂社會企業?每個人看待社會企業就如戴上不同濾鏡的眼鏡,各有自己的觀點及角度,形塑了社會企業的多元樣貌、同時,也生成許多迷思待解。 華文界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與長年關注社會企業發展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攜手,推出《社企十年》線上線下倡議活動,以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以及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盼為大眾繼往開來、破解迷思,開啟更多公共對話的契機。

談及社會企業,許多人會將其與非營利組織(以下簡稱 NPO)劃上等號,多數人常將社會企業與僅接受捐款、無販售任何產品與服務之傳統非營利組織混淆,誤以為社會企業即為無法獲取營收之公益組織。然而,在運作內涵上,社會企業為具營收之組織;在組織型態上,具商業模式之社會企業可選擇設立公司或非營利組織、亦包含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合作社等型態。

回到社會企業是否等於非營利組織這個討論上,廣義而言,在社會企業光譜中,社會企業包含以公司型態經營的社會企業,也包括透過產品或服務創造營收的非營利組織。

事實上,登記為公司之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包括有營收及無營收者),兩者之間的關係比起「等號」更適合以「乘號」描述,最重要的是雙方擁有各自擅長的知識與技能、各有其適合發展的產品或服務,彼此協力將能共同為關心的社會議題尋求解方、攜手擴大社會影響力。

6831444.jpg

以同樣關注無家者議題的公司型社會企業「人生百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生百味),與「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以下簡稱芒草心)為例,雙方合作始於 2014 年,從合辦街友共煮共食活動、共同行銷街遊導覽服務與人生百味香氛片產品,至近期更與逾 10 間組織偕同成立「向貧窮人學習行動聯盟」,聯合舉辦「貧窮人的台北」系列倡議活動,雙方發揮自身的長處,致力提升大眾對貧窮議題的關注及參與。

為一探究竟公司型社企與 NPO 彼此協力的實際經驗,社企流邀請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與芒草心秘書長李盈姿,一同探討雙方於耕耘同一議題時,如何各司其職、彼此協力。

6831446.jpg

芒草心發揮 NPO 優勢,陪伴無家者走上自立的路

在無家者議題中,芒草心扮演陪伴無家者自立,並向社會大眾倡議的角色,透過直接服務與公民倡議兩大主軸,達到協助無家者邁向安穩生活的目標。

協會創立初期,芒草心的成員多半為社工背景,擅長從事陪伴、照顧關懷等工作,因此成員皆自然而然地選擇 NPO 作為組織型態。李盈姿坦言,「當初成立時,我們就覺得該成立非營利組織,因為這些服務需要投入很多資源,但是不會獲利。」

以 NPO 作為組織型態的優勢,在於可透過尋求政府補助或民眾捐款,提供受益者較難從市場獲得的項目,例如芒草心的一大主軸,便是提供無家者居住空間、社會福利與資源連結,及長期陪伴等直接服務。

然而,若僅依賴補助款,也會造成組織發展的限制。李盈姿分享,NPO 獲取補助款的方式,需先交付計畫書,計畫通過後獲得該筆款項,才能實際去運用。因此欲推動每一項計畫前,皆需擔心人力與資金能否到位,且補助通過後,僅能按照計畫按部就班地完成,較難有靈活變動的空間。

6831448.jpg

為了化被動為主動,近年來,芒草心積極於另一大主軸——公民倡議,發展可獲取收入的服務項目。例如培力無家者作為街頭導覽員的「街遊導覽」、邀請玩家體驗無家者與社工處境的「艋舺走撞」街頭實境遊戲等面向大眾的收費活動。

李盈姿認為,開辦這類的營業項目,一方面可以為組織創造營收,另一方面,則是讓一般民眾用不同的管道接觸無家者議題、促進大眾對於議題的認識與理解,更能培力受益者發揮所長,於活動過程中有所收獲。「我們希望服務對象也是價值創造者,比方說當無家者成為導覽員,在付出勞力時,也能從中獲得一些收入。」

隨著開發越來越多可具營收的項目,芒草心希望組織能逐漸朝社會企業光譜的中央靠近,發展穩定的商業模式、降低對捐款的依賴。結合無家者培力發展的大眾教育活動,讓芒草心與無家者成為共同創造價值的夥伴,帶來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人生百味運用商業力量,開創多元的議題參與管道

同樣耕耘無家者議題,芒草心擔任受益者陪伴與大眾倡議的角色,而人生百味又該從何處尋找合適的著力之處?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初接觸無家者議題時,便曾面臨到角色重複的問題。起初,人生百味認為「吃飽」是無家者最重要的需求,因此便上街發放便當給無家者,但是卻常常碰上無家者直接回絕「我吃飽了,謝謝」的情形。團隊才發現,原來已有許多社福團體長期且高頻率地供餐給無家者,供餐資源已不虞匱乏。

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人生百味發現,無家者除了滿足如吃飯睡覺等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其尊嚴感、加強與社會的連結,也是無家者所需的面向,但是當時卻較少被提及。

於是人生百味運用自身於議題行銷的長處,結合產品與服務販售,提升無家者與社會的連結。像是製作易讀好懂的議題懶人包於社群上推播,如《為什麼人會流浪?》、《討厭遊民錯了嗎?》等等,帶領大眾了解無家者背後複雜的成因,盼望藉此消弭過去大眾對街友的負面刻板印象;或是推出「人生柑仔店」計畫,邀請設計師設計街賣產品,促使消費者主動購買街賣商品,並在互動過程中拉近彼此的關係。透過線上倡議與線下活動,人生百味可達到公民倡議、弱勢培力等目標,並透過服務或產品的販售獲取營收,確保公司得以永續經營。

巫彥德表示,公司型態的社會企業,與 NPO 相比,於產品或服務研發時,更具有事先投資與試錯的彈性,執行上也更有效率。此外,當公司型社會企業推出產品或服務時,是更直接地面向市場,因此能吸引更廣闊的族群,使社會大眾得以用不同方式接觸議題。例如一位平常沒有捐款習慣的民眾,可以藉由購買人生百味與 「FNG 世代設計」合作推出、以回收寶特瓶製作的寶特袋,表達對於「回收者友善收購計劃」理念的支持;抑或是從未主動關心無家者議題的民眾,因為購買人生柑仔店的商品,而有了第一次接觸無家者的契機。

巫彥德分析,「社會企業(公司型社企)更適合做有對價關係交換的事,例如付費參加活動、付費購買產品等,這樣的模式提供了大眾不同管道的參與方式,可以吸引到另一群還沒有這麼關注議題、或是不這麼獻身公益的人。」

6831449.jpg

公司型社企得以推出混合商業價值與公益目的產品或服務,擴及不同的客群。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談,若公司型態欲從事無法獲利的項目,執行時也會伴隨著一些限制。巫彥德分享,對於直接服務型或研究型等無法獲利的項目,例如為無家者辦尾牙、進行田野調查等,公司為了兼顧社會使命與永續經營,時常需再三考量如何權衡公益目的與商業價值。

正如同人生百味於 Medium 發布的文章中所述:「街友議題本身就是複合性問題,那解決的方法也該是複合性方法。」在無家者議題中,芒草心活用社工專長,陪伴無家者走向自立,同時人生百味運用議題行銷,使社會大眾更認識此議題進而產生行動。當錯綜複雜的結構性社會問題,擁有 NPO、公司型社企等不同角色參與,將能集結眾人智慧與長才,加乘社會影響力,使社會問題更快獲得緩解。

公民團體攜手合作,共辦「貧窮人的台北」擴大議題能見度

不僅於同一議題耕耘的組織可以合作,原本關注不同受益者的組織,也能從中尋得共同點,運用各自擅長的方式,針對同一主題進行倡議,以期加乘彼此的能量,擴大社會影響力。

自 2017 年起,由公民團體聯合組成的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發起「貧窮人的台北」系列倡議活動,透過舉辦展覽、電影放映、實境遊戲、深夜遊行等方式,帶領大眾了解貧窮議題。

6831450.jpg

目前參與其中的組織包括關心無家者議題的人生百味與芒草心;關注貧困家庭的第四世界運動台灣盟友團體、社團法人台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特別重視萬華區弱勢問題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與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盼望伸張底層勞動者人權的台灣勞工陣線與社團法人台灣當代漂泊協會;關注都市原住民議題的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以及自許為社運工作者串連平台的社團法人慕哲人社等 10 多間公民團體。

從無家者、弱勢家戶、社區營造、勞工權益、都市原住民等議題中,各組織認為當中有項共同可探討的議題——貧窮。巫彥德進一步解釋,「貧窮者進入貧窮狀態的原因是社會排除,他只要狀態不好,受到社會排除後,就會變得更糟。舉例來說,無家者不會一開始就流浪,他其實可能經歷過很多種狀態,像是一位女性無家者,之前可能是性工作者,更之前可能是位單親媽媽,所以我認為貧窮狀態是共通的。」

各組織協作,不僅可擔任該議題的顧問,向其他夥伴分享知識,更可依據各自的專長貢獻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舉例來說,擅長議題行銷的人生百味,可負責策展規劃;有過多次志工管理經驗的芒草心,可擔任號召志工參與的角色;擅長組織社會運動的慕哲人社,則目標將實戰經驗歸納成政策建議。

巫彥德分析,「現實上來說,如果要發揮 1+1>2 的影響力,工作必須有專業分配,大家都做機會成本低的事情,整體而言就會比較好。」

各組織協作除了能夠提升效率,對於受益者本身也有幫助。像是 2018 年貧窮人的台北倡議活動中,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標籤底下一公釐》,請 4 位真實的主角分享自身的故事,當中包括社工、無家者、外籍配偶與都市原住民。李盈姿分析,不同的弱勢族群在彼此了解前,其實也會互相害怕與歧視,藉此機會,貧窮者得以看見彼此的故事,並團結在一起。如同採訪當日李盈姿穿著 T 恤上的婚姻平權標語:「在這個巨大的宇宙裡,你並不是孤單一人。」透過各組織串連,使不同面向的弱勢族群得以彼此理解,也讓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了解貧窮議題。

貧窮人的台北倡議活動至今已邁入第 3 年,於網路社群上帶來約 300 萬的曝光量,更有 6 千人實際參與展覽等輕度活動,更有 500 人願意親自走到第一線深度了解貧窮議題。

巫彥德表示:「我們可以穿透一些過去穿透不了的人。」李盈姿也分享,曾有人參與貧窮人的台北後,進一步報名來當芒草心的志工。各組織合辦活動,將有機會集結彼此的受眾,放大議題的聲量與關注度。

無論是公司型社會企業或 NPO,皆以社會公益目的為組織使命,並可從不同角度切入議題。巫彥德建議,盼望創辦組織以解決社會問題的有志之士,可從自身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思考如何選擇組織型態。「如果你認為事情被解決比較重要,規模和效率也很重要,那(公司型)社會企業可能會比較適合你;如果你認為人改變很重要,過程比結果還重要,那 NPO 可能會比較適合你。」

講求規模與效率的商業世界,或是注重陪伴與關懷的公益領域,皆是有志者可選擇投身的方式。無論是創業者開創具社會使命的事業、或是消費者以行動支持具社會理念之產品或服務,將能持續捲動更多能量與資源至議題中,最終使社會問題的解答如馬賽克拼貼般,由眾志成城的社會大眾拼出全貌。

核稿編輯:社企流 李沂霖

合作夥伴:社企流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更多社會創新創業資訊歡迎參考社企流。)

參考資料

芒草心官方網站

人生百味官方網站

貧窮人的台北官方網站

一聽到商業模式,就隱隱作痛(人生百味 Medium)

FNG寶特袋|100%回收寶特瓶製作|回收者友善收購計劃(flying V)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