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清理海洋垃圾毒害,各地淨灘活動如火如荼,但許多環保團體都指出,淨灘不是維護海洋清潔的萬靈丹,尤其塑膠微粒有清不到、清不完的兩大障礙,非常頭痛。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台南社區大學講師晁瑞光異口同聲地說,塑膠微粒、保麗龍碎屑長年和海沙混合,不可能清乾淨;有些垃圾也不斷被海沙層層掩埋,要徹底深掘、篩選,可能造成海域環境二次傷害,相當棘手。
「台灣海岸線九成根本沒人管!」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出塑膠微粒根本「清不到」的殘酷事實。他表示,台灣地區海岸線總長一千六百公里,環保團體回報的淨灘長度只占一成,河口、沼澤、礁岸、消波塊、防風林等難以進入的海岸區域,都很難清理。
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翁珍聖說,不是所有海灘都很髒,但一次性、煙火式的聯合淨灘行動效果也很有限,政府應調查清楚海灘垃圾分布狀況,集中投入資源清除最髒、最會堆積的地方,讓民眾了解問題多嚴重,才能發揮正向改變的影響力。
環保署海洋淨灘認養系統四月剛上線,隨時更新全國海岸線清掃成果,包括已認養海岸、新增認養團體、淨灘清理成果等。環保署長李應元多次鼓勵民間參與認養、長期認養,加入持續淨灘的行列。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副處長劉瑞祥說,台灣海岸線長、海灘垃圾分布廣,要集中各地資源清除非常不易,淨灘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清理方式,但的確要持續,而且只能清除大型、易撿拾的垃圾,塑膠和保麗龍碎屑等依舊無法處理。
「淨灘等清理海域垃圾所需經費,是處理陸域垃圾的一百倍、一千倍以上。」劉瑞祥表示,站在維護國家預算使用效率的立場,「源頭減量」才是海洋垃圾正本清源的方法,和淨灘活動一樣,都希望全民持續參與。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