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海洋危機 塑膠成災
人類汙染史成鯨魚悲歌 牠們竟用肝見證
  • 標準
  • sdg
  • sdg

人類汙染史成鯨魚悲歌 牠們竟用肝見證

2020-12-15 聯合報/本報記者賈寶楠

「現在人們丟進海的垃圾,以後可能就是吃進肚的;餵魚吃垃圾,人們就會吃進垃圾。」環保團體多年前的預言,如今看來一針見血。

海洋垃圾不僅殺了不少海龜、海鳥、鯨豚,也正透過食物鏈毒害人類。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警告,面對海洋垃圾與日俱增,人們要擔心的是各種微量毒物不斷累積,讓海洋變成一座超大型的化學工廠,斷絕不小比例的食物來源。

3573034.jpg.jpg

20歲虎鯨 一輩子無法生育

英國衛報最近報導,二○一六年一隻棲息蘇格蘭海域的廿歲虎鯨「露露」擱淺死亡,科學家解剖後發現,牠體內有毒物質多氯聯苯的濃度高得嚇人,可能讓牠失去生育功能。

李俊璋說,成大實驗室就曾在大型魚種體內驗出多氯聯苯和各類溴化物等毒素,多氯聯苯會抑制免疫系統、導致癌症,多數國家在一九八○年代禁用,多氯聯苯可透過食物鏈大量累積於脂肪,即使禁用多年,高級掠食動物仍受害最深。

3573035.jpg.jpg

海洋變毒工廠 恐不可逆

他說,虎鯨壽命長達數十年,體內多氯聯苯累積得非常高。根據報導,露露鯨脂中的多氯聯苯濃度,高達每公斤九五○毫克,是已知海洋哺乳動物損害量、每公斤九毫克的一百倍。

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教授陳孟仙舉例,在海洋裡濃度極其微量的汞,世界少有實驗室能精準從生物體內驗出,但在台灣被捕獲的海豚,卻曾發現肝臟蓄積高濃度的汞,「鯨豚動物用健康記錄了海洋的汞汙染歷史」。

李俊璋說,除了塑膠用品產生的塑化毒素,來自電池、工業廢液的汞,以及曾被廣泛用於電子產品的多氯聯苯,都跟人類汙染脫不了關係,還有更多以商業機密為名掩護的科技業化學毒素,不斷經由廢水排放由河入海,以致海洋垃圾多元化,微量毒素種類太多,化驗不完也分解不掉,是對海洋不可逆的傷害。

3573036.jpg.jpg

汞、塑毒侵人體 危害下一代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人們可能意想不到,很多習以為常的舉動,對海洋卻是傷害性的汙染;像在海邊遊憩時塗抹防曬油,溶解水中後,也會讓珊瑚生病。

鄭明修說,汞、多氯聯苯等微量毒素能經由食物鏈,輕易地進入人體;像塑膠微粒的塑毒對健康沒有立即影響,但有慢性中毒、引發多種病症的風險,最可怕的是影響下一代發育,改善的最好方法是少用塑膠製品,不得已要用,也要做好回收。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