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哪裡來?除了人們任意丟棄的垃圾,早年在沿海、河川等行水區露天堆置的垃圾場,成了製造海洋垃圾的不定時炸彈;這些垃圾場原是陸地垃圾的終點,恐成為海洋垃圾的起點。
最近的例子是新北淡水垃圾掩埋場崩塌,二○○一年垃圾場封閉時,只以防護網和植被固定垃圾堆,去年不堪風浪侵襲,多處坡面裸露,造成垃圾崩塌、散落進入海洋,現場還發現一隻綠蠵龜屍體。
新北市環保局指出,去年垃圾場崩塌時,已先進行簡易防護工程,確保垃圾不再流失,今年九月前完成永久防護工程。
在大漢溪新北土城、樹林河段,民眾也發現沿岸各出現長約二百和五十公尺的疑似垃圾山,雖然上方有樹林和草叢,但底部已露出許多垃圾。新北市環保局、水利署第十河川局都表示,早期許多行水區的私人用地被當成垃圾場,最擔心垃圾未能全數清除,現在才被民眾發現,不排除的確曾經是垃圾場。
黑潮基金會說,花蓮市垃圾衛生掩埋場位於奇萊鼻海岸,過去曾因太平洋大浪侵蝕基部,當強風、豪雨來襲,裸露的垃圾就掉落海洋,後來補強才解決問題。
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表示,早年光是大台北地區就有十幾座行水區的露天垃圾場,各鄉鎮的行水區垃圾場也不少;和合格垃圾掩埋場的最大不同是,一般掩埋場遇颱風豪雨頂多內部淹水,這些早就封閉的行水區垃圾場看似穩定,但因早年防護工法參差不齊,很難保證不會出現破口,垃圾外流入海,亟需全面盤點。
這些「未爆彈」還有多少?新北市環保局說,早年私人的垃圾場可能藏身深山野溪、河流沿岸,不容易被發現,也很難估計。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