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動物權利 拍鳥誘誘班
只要有心 攝影師也能成為生態尖兵
  • 標準
  • sdg

只要有心 攝影師也能成為生態尖兵

2021-05-21 記者/許詩愷
《拍鳥誘誘班》數位專題報導連結

「我們躲在偽裝帳篷裡,颳風下雨也要忍,只是追求那短短幾秒的機會。」生態作家張永仁為拍下難得一見的奇景,即使全身器材重達數十公斤,仍甘願走入人跡罕見最前線。他形容,只要觀念正確,充滿熱忱的攝影師也能成為生態保育尖兵。

管理五千餘名成員的「拍鳥俱樂部」社團創辦人黃蜀婷便分享,常有攝友在山上發現抓鳥業者搭設的捕鳥網,會通報動保處來拆除。俱樂部還持續協助保育組織救助誤食塑膠、意外受傷的野鳥。

對拍了紀錄片半輩子的梁皆得而言,等待與落空乃家常便飯,他的每部作品都橫跨數年搜集素材,代表作《老鷹想飛》甚至從黑髮拍到白髮才面世。

梁皆得期盼,攝影師若能長期紀錄單一議題,有助於建立當地物種、地貌的資料庫,為自然變遷留下印記。

9396337.jpg.jpg

例如保育工作者李璟泓,他已在中部郊區架設監測攝影機多年,是促進石虎保育議題的一大推手。他建議,身處最前線的攝影師不只要紀錄,也有查證義務,發現問題當下先通報,接著「不干涉學者和保育人士的專業,從旁協助即可」,避免以訛傳訛。

「保護鳥兒,應該先從保護棲地做起。」李璟泓還說,攝影同好間常互相分享珍貴物種的發現地,動機雖是熱心,卻容易吸引大量人士趨之若鶩,恐造成當地物種及環境負擔。

李景泓表示,生態攝影存在許多爭議,不同派別的賞鳥人、拍鳥人各有立場,「但原則很簡單,就是尊重自然。」他呼籲,若每位同好都能謹守本分,並持續為環境付出關注,團結的力量其實很大。

《拍鳥誘誘班》數位專題報導 《拍鳥誘誘班》文字專題報導 一、拍鳥誘誘班 解開保育和攝影之間剪不斷的結 二、放下攝影執念 他從自然中得到更多 三、生態攝影這回事 總伴隨等待與失望 四、只要有心 攝影師也能成為生態尖兵(本文)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