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斜昏暗的樓梯,僅能一人容身的狹小通道,連一般人都走起來心驚膽跳,卻是王老奶奶的日常。只見她緊緊抓著扶手,才得以緩步地從一樓走上四樓,回到自己的家。
80歲王奶奶約40年前搬到現在住的南港老公寓,孩子們長大後漸漸搬出原本的公寓,剩下王奶奶和一隻貓獨居在此。雖然有小貓的陪伴,但王奶奶家裡嚴重漏水,常年潮濕不但讓天花板腐壞,甚至「掉下來」。王奶奶在頂樓弄了簡易的小菜園,原是想自己種菜吃,可以省些菜錢,想不到卻讓漏水的情況更加嚴重。
「房間每間都在漏水、客廳也在漏水啊!」王奶奶回憶當時情形說,當時自己每逢漏水就必須找各式各樣的容器,像是臉盆、寶特瓶都拿來盛水,再拿去廁所倒掉或是是拿去澆花,來回多次。
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為子女不在身邊,王奶奶也不知該找誰求助,只好任由漏水的狀況持續著。所幸,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關懷員發現王奶奶的居家狀況,藉由該基金會推動的「弱勢老人好宅修繕計畫」,助王奶奶改善住家環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幫王奶奶的屋頂做了防水處理、更換門框、修繕天花板,也依據老人家需求加裝廁所扶手、樓梯扶手並貼上防滑貼條。「現在這樣很『速喜』啦!」王奶奶笑著說道。
像王奶奶這樣的個案不是少數,弘道基金會服務組組長劉宛宜表示,從2014年推出計畫以來,已協助修繕近千例。她表示,政府雖然提供修繕補助,但須由申請者代墊修繕費用,且公部門預算有限,長者常面臨缺錢、沒人幫,甚至「自覺損害不影響生活,而不積極處理。」
以王奶奶為例,若非她定期到老人據點活動,居家關懷員也不會進一步發現她住在破舊環境裡。
除了民間團體靠關懷員訪視長者,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推動的「居家老人住宅改善計畫」,則接受民眾自行申請,或透過村里長、社福團體轉介,再接著串連起外部資源,進場訪視、評估,最終成案修繕。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地方政府補助中低收入老人住宅修繕,補助名額少、資格門檻高,「近貧」或「租屋無公證」的長者難以申請,且各縣市預算分別為2萬至10萬等,難以全面性改善居家環境。
老盟自2011年開始推動「居家老人住宅改善計畫」,依據申請需求最高補助10萬,且只要有房屋使用證明,如水電帳單、租約、村里長證明等即可申請,相對彈性較大。
此外,大多數政府資源僅供行走、預防跌倒等「無障礙」空間規劃。但張淑卿說,依據老盟的經驗,屋頂修繕比例最高,包括房屋漏水、窗戶破損以及壁癌處理等,長者生活和居住安全是迫切問題,希望政府能夠放寬修繕條件與名額。
但王奶奶的屋內環境經過修繕後,住在無電梯公寓四樓,行動又不便的她仍舊忍受著痛苦,必須每天緩慢地爬著陡斜的樓梯。且「樓下的電燈沒有弄開關,晚上回來很危險」,王奶奶常常要帶著手電筒才能走上樓梯。
擔心地問王奶奶若是有一天爬不動怎麼辦,會想搬去有電梯的地方嗎?王奶奶卻只能無奈地笑說,有人幫她改善漏水問題已經很好了,至於搬到有電梯的地方則是想都不敢想。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