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觀點新世代 環境
一間減碳表現優異、但產品有害健康的企業,符合 ESG 精神嗎?
  • 標準

一間減碳表現優異、但產品有害健康的企業,符合 ESG 精神嗎?

2022-02-25 社企流/黃維萱編譯

疫情席捲下,有件應受到更多關注的新聞被埋沒了——Phillip Morris 這家一年賣出 7 千億支香菸的香菸公司,2020 年 11 月加入美國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DJSI)這個最具有指標性的永續評比指標。為什麼一間旗下產品對使用者健康造成傷害的公司,可以加入 DJSI 呢?原因很簡單,成為優秀企業公民的門檻不高,使得 ESG (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投資的正面效益大打折扣。

進一步探究,現今一些著名的 ESG 評比機構如 MSCI 與 Sustainalytics 的評比方式急需調整。

與大多數投資人的想像相反,評比方式並不是評估該公司在 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的表現,而是評估一間公司的經濟價值於 ESG 面向上承受風險的程度。舉例來說,若一間公司產生大量碳排放,但該汙染行為獲得妥善管理,且沒有影響公司的財務表現,仍然能取得理想的 ESG 評比分數。

這就是為何美國總市值最大的公開上市石油公司 Exxon 和英國石油公司 BP 仍然可分別獲得 MSCI 給予 3 個 B(BBB),以及一個 A(A)的中上等評分。這也同樣可以解釋為何 Phillip Morris 可以擠進 DJSI 名單中。Phillip Morris 近期宣布將會朝「無菸」發展,評比機構認為其會降低政府的監管,即便未來這間公司仍會生產會具成癮性且對身體有害的電子菸及加熱煙。

ESG評比公正嗎?是否淪為形象廣告?

另一個問題,涉及 ESG 3 個項目的評分方式。評比機構評估各企業的 ESG 細項目表現,並分配各細項目的得分比重,綜合起來才是一間公司的 ESG 總評比。一間企業可能在 E、S、G 得到 3 個 A,而另一間企業可能得到 3 個 C。這個第三方機構提供的綜合評比分數,會再成為企業各樣延伸投資產品的參數依據。這個方式看起來很合理且公正,但實質上仍有些疑慮之處。

評比方式依舊依賴人為判斷,且可能因為不一致的訪問,導致不同評比者給出不同的評比分數。而更需警惕的是,一間企業即便對於利益關係人有害,仍然可能在綜合分數上得到高分。

以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來說,兩間企業都在 ESG 評比中取得理想的分數。這兩間企業通常也是 ESG 基金最大持股之一,因為他們在公司治理以及碳排放上取得良好表現。然而,他們的企業核心產品涉及生產與行銷具成癮性的食品,且可能造成糖尿病、肥胖症以及減短壽命的風險。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利用他們的權力避稅、防治政府對業務的監管,並且透過大量資助研究以轉移外界對其產品在健康上的影響的注意。僅以美國為例,目前用於醫治糖尿病的成本就高達 3 千億美元,這些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恐已大於其經濟貢獻。

16124509.jpg.jpg

又如科技公司 Alphabet、Amazon、Facebook 等,也屬於 ESG 基金的最大持股企業。這些公司因為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在 ESG 評比有理想的分數,但很少有人會將其視為優秀的企業公民——Amazon 並未妥善對待員工,並且削價競爭;Facebook 和 Alphabet 的商業模式涉及製造仇恨言論以及錯誤資訊散播的演算法,其產品可能增加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這 3 家企業皆被學者、政策專機、商業領袖和律師認定為市場壟斷。如果一間公司的商業模式造成這麼多損害,透過「良好行為」以彌補其他參數不足的方式不應該如此簡單。

使問題更複雜的是,近年有許多分析 ESG 分數的學術研究,試圖證明 ESG 表現與財務表現呈正相關。目前廣泛的結論是:「注重 ESG 的公司,將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但是這項初步結論有幾個問題存在:

第一,ESG 表現與財務表現的正相關程度,涉及利潤的衡量方式與時間。 第二,即便可證實 ESG 表現與財務表現相關性高,並不意味兩者具有因果關係。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金融教授 Aswath Damedaran 便提及:「究竟是一間已經『成功』的公司在成功的基礎上因 ESG 而加分、還是一間公司因為注重 ESG 表現而成功呢?」 第三,現行的 ESG 評比系統,對於取得好分數的標準並不高。如上面段落提及,不少科技公司在 ESG 評比上能取得相當好的分數,然而其商業模式的本質卻對社會有害。

面對全球環境被破壞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問題,越來越多投資者希望他們能透過投資改善這些問題。為了利用這股趨勢,大型金融機構例如 Blackrock 和 Vanguard 推出上百支 ESG 基金,管理了數兆美元。流進這些 ESG 基金的美元,占共同基金淨流入總額的 25%,是 2018 年的 10 倍。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ESG 基金的利潤豐厚——因它的新穎性,有助收取更高的管理費用。對「有意識的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支持者來說,資本流動的快速轉變,證明了商業得以成為一股向善的力量。

但目前的制度尚不夠完整,使得對環境、社會有害的企業仍然可以從中獲益;而多數執行長和華爾街高層,則樂見此項利潤豐厚、且可改善企業公眾形象的運動持續蓬勃發展。

若要真正實踐 ESG 的精神,必須要設計一套全新的評比制度。企業是否造成市場壟斷、是否產生外部環境成本、在勞工權益上都需考量。在此評比制度之下,一間企業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任何一項上評比不佳,即無法取得整體高分。例如,一間企業若是生產有害健康的食品,即便其在公司治理和環境維護上表現良好,也將無法在 ESG 評比上取得高分。若是一間企業造成市場失靈,也無法取得高分。

「不計代價地創造最高股東價值」——這個思維已經綁架企業領導人許久,如今是改變的時候了。ESG 觀念的崛起使得企業正視成為企業公民的重要性。要成為名符其實的 ESG 佼佼者,企業需要給付員工更高的薪資、生產不令消費者成癮的產品、增加環境保護預算等等。換言之,他們可能不得不犧牲利潤。實踐 ESG 並不容易。

本文轉載自社企流網站,更多社會創新創業資訊請上社企流

參考資料

The World May Be Better Off Without ESG Investing(SSIR)

Philip Morris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