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台灣偏鄉交通改變了不少。交通部在八個月內,修法鬆綁白牌車,整合衛福部、教育部等各部會的資源,企業、民間機構出錢出力,共同加入一場「最後百分之十二」的賽局。交通部長林佳龍接受本報專訪說,能在短時間內從整合、鬆綁到創新,來自他相信高手在民間。
台灣偏遠地區人口稀少,需求不足,難以支撐傳統客運路線。加上道路條件不佳、部落分散,不少地區禁行甲、乙類大客車,就醫、就學、採買等需求都不同,傳統客運公司也難以完整經營路線,更別說深入最後一哩路。
過去四年交通部公路總局推動幸福巴士,偏遠地區公共運輸涵蓋率從百分之七十八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八,但目標愈提高,執行愈困難,大多數的偏遠鄉村早有應變之道,白牌車載客、無照駕駛等,都成了村落裡的日常,也讓最後百分之十二特別艱辛。
偏鄉白牌車 接送長者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體檢行的正義」接連三年報導偏鄉困境,去年報導政府部門資源錯置,各部會投入資源到偏鄉,缺乏整合,導致在地總是看得到、吃不到。林佳龍去年三月接受專訪時,允諾跨部會整合,修法鬆綁偏鄉白牌車有條件載客,接起最後一哩路,短短八個月,去年底全面上路。
林佳龍說,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定義問題、促進溝通到創新解方,其中,體檢行的正義與他想推動人本交通偏鄉議題很一致,從調查、報導到工作坊,對政策從肯定到監督,這是公共政策執行時很好的例子。
去年三月林佳龍曾經承諾整合部會、鬆綁法規,他說,這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教育部、衛福部、原民會、客委會等部會原本提供偏鄉交通服務,缺少平台整合,工作坊讓跨部會跨單位在平台討論解方,不再各自為政,原鄉立委伍麗華、劉櫂豪等人也接連質詢督促。
林佳龍表示,政府為了解決問題,制定法令,當原來問題改變後,法令反成為枷鎖,這是削足適履,不問目的,只問手段,看不見人。
幸福巴士2.0 滿州上路
交通部推動「幸福巴士2.0」,由一粒麥子基金會承接,是第一個由社福機構承接市區客運的案例。林佳龍認為,政府不能凡事都想自己做,那很沒效率,高手在民間,社會資源是無窮的,應善用社區行動者,無論教會、返鄉青年、非營利組織或過剩的勞動力,都可投入服務,才會出現生機。
交通部去年十一月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條例及汽車運輸業審核細則,放寬社團或個人,投入偏鄉運輸服務,當汽車客運業、計程車業者沒有意願經營時,可輔導社團、個人成立市區客運業。
十二月底「幸福巴士2.0」在屏東滿州上路,首度由社福團體一粒麥子基金會經營,同步整合衛福部長照接送、教育部教育優先區補助、原民會職業訓練補助、地方政府敬老卡點數,無障礙中巴由華航、長榮共同出資捐贈。
企業CSR 更有利基
台灣偏鄉公共運輸涵蓋率雖還有最後百分之十二未達成,在過去一年資源整合、鬆綁法規後,也成為企業將CSR企業社會責任投入偏鄉交通更好的利基,下一步可望走得更順遂。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