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得太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所長侯勝宗說,身障、長者、偏鄉出行不易,關鍵問題除了高齡化與少子化,計程車與剩餘交通資源未能導入無障礙交通接送,也缺乏媒合平台與整合系統。衛福部長照2.0政策上路,各地方政府卻缺乏長者就醫交通服務平台。
在偏鄉,長期以來因缺乏公共運輸,付費讓鄰居接送,久而久之形成在地接駁文化,也有公訂價,搭乘「白牌車」就醫已是日常。以梨山來說,看一次病來回車程六小時,包車費用六千元,白牌車單趟收費六百元,七人座的中古老車,可擠進十多名長者共同下山就診。
雖有平價公車,但一天三班、錯過要等六小時,也因此梨山居民下山看一次病,通常要花三天時間,第一天坐車下山、第二天看病、第三天在坐車回山上。在多數偏鄉,國小、國中生騎機車上下學也稀鬆平常。
侯勝宗指出,長照專車首要突破,須回歸「里程計費」,唯有讓使用者付費,遠距離負擔多一點車資,才會讓營運者有應得收入、有利可圖。
針對偏鄉難負擔龐大接駁交通經費,侯勝宗認為,成本應分為三塊,由地方政府負擔車輛與資訊服務平台;營運成本可由衛福部負擔;最後採社會募資,透過企業社會責任(CSR)、公益募資、基金會等投入。
侯勝宗說,交通部應考慮放寬偏遠地區或原鄉白牌車,加入長照交通或無障礙接送行業,讓交通業者與地方機構合作,「帶車投靠」成為司機,接送社區長輩外出。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主任王穆衡表示,過去台灣各部會針對偏鄉交通都有補助,但服務切割太乾淨、較像各行其是。但偏鄉服務不能單一化,針對偏鄉長者、學童、居民、原民等,應設法將經費整合,採用共同交通工具、載人載貨,交部正透過「花東地區智慧交通計畫」讓成本明朗化。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