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小發財車後方,七、八名剛從課輔班吃完晚餐的學童,背著書包、抱著玩偶,駕駛是課輔班的王媽媽,她熟練地一個個載孩子們回家,一轉身,背後還綁著剛出生的小孫女。
這是過去十年,台東縣延平鄉鸞山村的日常,直到今年寒假,交通部一項偏鄉交通計畫找到他們,這景象才畫下句點。但再往北走,花蓮馬遠部落就沒那麼幸運,近年靠外界捐車,卻遇上了國內偏遠地區獲得捐車後都會出現的糾結:誰來開車?誰來養車?企業捐車非大眾運輸,也不能申請教育部偏鄉交通補助。
學校申請交通補助 五障礙
這些被歸類為「特殊案例」的偏鄉學童,散落在全台各處。
教育部近年推動偏遠地區交通費補助,只要符合所在鄉鎮沒有公共運輸到達、學校五公里內沒有公共運具站牌、或公共運具到學校每天少於四班次等資格,就能獲得補助。補助包含購車、租車,或補貼公共運輸交通費。
不過,儘管各縣市教育處四處勸說,偏遠地區學校申請仍面臨五大障礙。
「我們這裡連公車都沒有,要補什麼?」台東縣延平鄉鸞山村長鄭鏡峰雙手一攤,鸞山國小每天下午四點半放學,但當地公車五點半才經過學校。
載童10多年 只能靠發財車
從公車站到家又是另一段距離。有五個孩子的胡媽媽,長期以來每天清晨騎車「五貼」情景,當地人早已見怪不怪。她說,早期還有公車經過附近,但車八點半才來、上學早遲到了,「沒人搭車,後來連公車也不開了。」
鸞山村小朋友口中的「王媽媽」,是五三○課輔班的胡秋琴,她在十年前看著孩子們空等公車,決定開設課輔班,孩子們放學後載到班上學母語、吃晚餐再回家。胡秋琴也坦言,十多年來她都用發財車載學童,最多一次載十五人。
「我知道這不合法,但我們只能靠它。」胡秋琴說,這裡公車不符需求,她也只有這台車,「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吧,只能慢慢開、小心開,不能讓孩子受傷。」儘管教育部有補助交通費,「但我的車不合格,怎麼補助?」
高中生上學 騎機車再轉車
鄭鏡峰說,鸞山村每天三班公車,最早一班清晨七點半,當地高中生卻大多在關山、台東市上課,「七點半才上車穩遲到」,高中生大多只能騎機車到鹿野車站再轉火車、公車上學,「我們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是閉起雙眼。」村長無奈「不然每天罰到他不上學嗎?」
儘管教育處大多會主動鼓勵學校申請交通補助,但也常見學校沒有意識到每趟十三元的公車費,對部分學生是筆多重要的支出。有的則是家長清晨就要去打零工、務農,偏鄉小校人力不足,調查、管理能力都有限。
此外,學校就算申請到購置校車的經費,卻負擔不起油料、維運費用;申請租車補助,更負擔不起司機薪資、甚至難找到合格司機。
試辦共乘 找回遺落的資源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去年啟動「花東地區智慧交通計畫」,委託鼎漢調查花東偏鄉缺乏公共運輸地區,找到鸞山部落試辦「噗噗共乘」,透過部落自用車、計程車、福音車、租賃車等,媒合在地居民考職業駕照,並協助申請教育補助等各種「遺落的資源」,今年二月也開始載五三○課輔班學童回家。
鼎漢公司助理規畫師邱紫嘉說,類似鸞山村的案例在全台比比皆是,最關鍵的除了政府單位跨部門資源共享,部落內部不同單位、立場也需要整合,「共享資源,才能找到永續經營的路。」
.「願景工程」不只報導,還有行動,與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和逢甲大學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共同在願景工程臉書粉絲團尋求建議,邀請各界提供「移動翻轉偏鄉」的解方。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