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們只能躺著出去嗎?」去年八月,十多名阿公阿嬤聚集在梨山松茂部落,當時長照交通車剛駛入梨山,但儘管偏鄉審核標準已比平地低,要符合資格仍是難上加難,老人家定期回診拿藥,不願周周麻煩兒女請假,只能小病忍成大病。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侯勝宗團隊創立的「小驢行」叫車平台去年申請成為長照交通車,符合長照二.○者可搭乘就醫、復健。但長照審查嚴格,能搭上車的只有少數。當地雖有少數公車班次,但光是走到車站、轉車換車,關節不好的老人家們就吃不消。
對於缺乏大眾運輸的地區,不騎車、開車就難以移動。松茂部落八十一歲的胡連德曾說,他關節炎、痛風、氣喘、高血壓需回診,但因為重聽,高齡駕駛執照沒能考過,他不能再開車,卻沒能通過補助資格審查。
七十六歲的張福全每月需要往返醫院復健、取藥,經過兩年申請終於在去年底符合長照二.○資格,但她需要照服員協助掛號、拿藥,雖然長照車可預約照服員,但山上難以預約,也讓她至今沒有搭過長照車到醫院。
此外,長照資源有限,每年都會複評。今年初,梨山就有七名長者取消資格。有的是健康稍微好轉,有的是打工被發現,也有阿公騎機車去買菜,剛好被照服員看到。「他們就是很傻,照服員問他你好不好?他說很好。就沒過了。」居民彼此挖苦。
但事實上,他們仍有慢性病,下山回診的次數沒有減少,他們的「隱性需求」卻被忽視。
一粒麥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竣傑說,長照交通服務目的只能就醫、復健,山上長輩若要採買、祭拜、處理公務不能搭乘,只能騎機車、請兒女載、自行搭車,輪椅族可請復康巴士接送,但不一定排得到。
去年底開始,衛福部補助八十八個偏遠地區購車,可擴大使用目的。但張竣傑直言,衛福部盼在地組織利用這台車,但車輛後續維運、人事費驚人,讓許多在地組織不敢加入。
.「願景工程」不只報導,還有行動,與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和逢甲大學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共同在願景工程臉書粉絲團尋求建議,邀請各界提供「移動翻轉偏鄉」的解方。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