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旬,正是果園整修枝葉的時期,梨山地區剛巡完農地的老陳一大早載兒女下山,不忘昨晚LINE群組跳出的訊息,「車隊」希望他能順道載些水果下山,還有兩名鄰居阿嬤要去看病,收點車資不無小補。他們都是俗稱的「白牌車」,政府抓到就罰,卻是在地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府政策與在地實情疏離
梨山這一景,正是全台偏遠地區的縮影,客運、公車總在風光通行之後,看見政府政策與在地實情的疏離。
九二一大地震後,進出梨山的中橫公路中斷廿年,搶修後接起的中橫便道因地質不穩,只能管制持通行證的在地居民通過,僅開放小客車、小貨車通行,公車必須繞行南投埔里、武嶺,單趟就要六小時。
前年底,台中市府開放豐原客運通行中橫便道,接起谷關到梨山。但讓人不解的是,為何公車來了,居民卻仍寧可多付車資、風險搭乘白牌車?
客運只到谷關 之後路難行
「客運要預約、要轉乘,很難。」住在梨山松茂部落,歌手張雨生的媽媽、七十六歲張福全搖頭,「豐原客運只到谷關,把我們丟在那,就不知道要怎麼辦了。」張福全說的原因,也是梨山居民的痛。
「大梨山地區」由梨山、松茂、佳陽、環山等四個部落組成,從部落去梨山車站搭車,開車就要十分鐘到半小時,不會開車、騎車的老人家,只能打電話請白牌車載到車站。坐上客運後,到了谷關要再轉乘,往豐原、新社、台中車站有不同路線,下車還要再轉公車、計程車到目的地。更不用說豐原客運還要事前用手機App預約搭車。
居民寧可花錢找人載一程
於是居民寧可打電話請鄰居載一程、付些車資,從家門口直接抵達醫院。
「每一趟都是提心吊膽,想著千萬不要出事。」圍著火爐,四名部落居民討論著如何讓載客合法。他們的正職都是職業駕駛,有人開貨車、有人開垃圾車,你一言我一語,「除了抓到一次就六萬起跳,乘客沒有保險也很危險」,「部落長輩就有需求,我們又不可能都自己貼錢。」
在地駕駛載人送貨助拿藥
在地駕駛除了載觀光客,也擔起載當地長者下山就醫採買任務,直接到府接送到醫院,長輩們不必害怕要查班次、轉乘,或走太遠的路,有時還協助其他長者拿處方藥、買菜、送貨、買蛋糕,或是將鄰居的蔬果送下山,這比宅配快一天,居民也樂於多付點運費。
客運吃掉合法租賃車市場
「你以為大家不想轉型嗎?」曾開過八年「白牌車」的高大哥,兩年前痛下決心買車,成為部落少數合法租賃車,可接政府單位、飯店或旅行社叫車。看似壟斷合法市場,卻為當地超過卅輛白牌車叫屈,「靠行費每年一萬、營業稅增加,兼職勢必不划算」,全職需要仰賴觀光,「但豐原客運又吃掉這塊」。
搭乘豐原客運的居民少了,但政策核定、預算已編,如今客運大多載旅客。諷刺的是,豐原客運可載旅客走中橫便道,但小客車只能載有通行證的當地居民,即使是合法租賃車,若要載外地旅客,也只能花六小時繞行武嶺。
政策設計沒從使用者下手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侯勝宗說,中橫便道廿年沒有公車,政府讓豐原客運改善梨山居民的痛,但政策設計想著「接起這段路」,卻少了從使用者需求下手。當政策目標沒達成,客運改以旅客彌補載客率,卻反而競爭到小眾運輸客群,而在地人回應模式,就是繼續冒著風險「私底下載一趟」。
.「願景工程」不只報導,還有行動,與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和逢甲大學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共同在願景工程臉書粉絲團尋求建議,邀請各界提供「移動翻轉偏鄉」的解方。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