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數位台灣 隱私網戰
數位足跡 一場新人權戰爭
  • 標準
  • sdg

數位足跡 一場新人權戰爭

2020-03-06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梁玉芳、蕭白雪、林于蘅/專題報導

趕快檢查你的APP授權設定!我們常下載許多APP或使用網站服務,但許多網站或APP蒐集民眾數位隱私資訊過於浮濫;理應保障民眾權益的政府單位,為了開發民眾個資資料庫的應用,卻未盡到告知民眾資料被使用的基本責任。我們的數位隱私正受到嚴重侵襲。

下載之前 讀過完整合約嗎

政大法律系教授劉宏恩指出,民眾下載APP時,多半不會仔細閱讀完整授權合約,疏於檢視授權範圍與功能相關性。

他舉例,叫車APP要求授權讀取手機通訊錄,甚至可以開啟手機錄音功能;蝦皮購物要求取用相機與麥克風權限,而且可以讀取、修改聯絡人資訊和行事曆內容。他質疑,這些功能都和APP所提供的服務無關,要求這些權限毫無道理。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服務提供者常有「過度授權」的問題,吃定民眾不會看完制式合約,各種授權「先蒐集了再說」。

蝦皮購物表示,APP向用戶索取授權,是連動相關服務,例如取得行事曆授權是方便用戶想要在某個時段搶購商品;取得定位是提供用戶找最近的銷售拍賣點。蝦皮購物強調,不可能主動刪改消費者資料,且消費者可以在APP中關閉各種功能。

打卡網購 都留下數位足跡

東海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范姜真媺說,民眾應有個人資料意識,有些人喜歡隨地打卡、拍照上傳臉書、IG等社群,或用電子支付消費、網購,這些數位足跡對人生可能影響重大。

除了個人意識不足外,范姜真媺也認為,國內對敏感性個資保護格外不夠。例如衛福部將全國民眾的健康、疾病、用藥等資料提供學術研究,但這些都屬於原本健保法蒐集個資的「目的外利用」,依日本及歐盟規定,不但應告知當事人、且要讓人民有選擇退出的權利,但目前政府連最基本的告知當事人都沒做到。

數位資源 如同「新能源戰」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起一連三天推出「隱私網戰」專題報導,由民眾對數位足跡的不在意、企業蒐集窺探你的生活,以及政府作為最大的人民個資擁有者,如何在發展大數據時兼顧個資等角度,探討台灣面臨的數位人權難題。

當前,資訊是新時代的新資源,搶奪數位資源如同原油能源般重要。范姜真媺說,「不要以為自己的個資隨便被蒐集沒關係」,在數位時代,個資的利用需要有更透明流程與監督。

你別忘了 五項數位隱私權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保障數位隱私不是只有政府的工作,每個人也都要學習,如何充分運用「個人資料保護法」明定的「查詢、複本、更正、停止、刪除」五項基本權利,自我保護。

什麼是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你的數位足跡就是你使用網路之後留下的任何線索或資料。包括在臉書上的評論,打出的Skype電話,使用的App,發出的電子郵件,網購,這是你數位人生史書的一部分,而且可能被別人看到或在資料中追索。

舉例來說,網站會在系統埋下Cookie,追蹤你在不同網站間的行為,就能不時餵你一些產品廣告,恰好是你近日才在點進去看的產品。任何資訊一旦上網,回收困難,你未來的老闆都可能看見你歷年糗事或狂言。

所以,確認你使用的App的授權範圍、社群媒體的隱私設定,非常重要。

看更多報導:你的數位隱私保障了嗎?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