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公路正義 公路安全大調查
車不讓人 美日對台發交通警報
  • 標準
  • sdg
  • sdg

車不讓人 美日對台發交通警報

2018-04-25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報導

任何時候在台北捷運,搭電扶梯、候車、車廂裡,都可感受到禮讓文化,成為陸客津津樂道、台北人引以為豪的「台北驕傲」。但這樣的城市文明,僅限於捷運站內,一出站,禮讓似乎也跟著「下車」,立刻讓人「回到現實」。

坐捷運會讓 坐上駕駛座不讓

「為什麼台灣人坐捷運會讓、坐公車會讓,但唯獨坐上駕駛座就不讓?」這是一位新加坡人在媒體上對台灣交通提出的質疑,也道出許多人的疑惑。台灣公路上,大欺小、強壓弱,公路霸凌無處不在,公路正義被輾壓得奄奄一息。

去年全台有二千一百十七人死於A1類交通事故(廿四小時內死亡者),行人有二百五十二人,十年來的比例都沒有明顯下降。

政府不作為 行人死在斑馬線

加拿大、日本與美國官方今年紛紛對台灣交通發出「旅遊警報」,提醒來台旅遊的國人,要特別注意台灣交通狀況。一時間,台灣交通似乎成了「全民公敵」。這些國家分別提到不同的交通亂象,但都共同提到一點:台灣駕駛人不尊重行人路權。

「行人死在斑馬線上,這個政府是做什麼用的!」發出這驚天一怒的,是擔任台北市長時的馬總統,那是二○○四年四月,台北市也從那時開始取締車不讓人。

文明如北市 每年廿行人喪命

八年過去了,台北市每年依舊有廿多位行人倒在血泊中,回不了家,其中七成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很多人就是在行人「帝王條款」、擁有絕對路權的行人穿越道上被車輛撞死,成了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最大諷刺。

今年三月,台北市七十六歲老翁清晨過馬路時,被公車輾死,家屬哭嚎「為什麼走在斑馬線上也會被撞?」七月廿七日,台中一名卅二歲日籍婦人走在行人穿越道,被左轉貨車在毫無減速情況下從後方追撞輾過,當時五個人經過,沒有人伸出援手。

台北市長郝龍斌期許「汽機車禮讓行人」成為台北重要交通文化,但數字會說話,台北市近三年行人傷亡年年攀升,從二○○九年的一九○八人,前年增為二二四四人,去年更增至二三二五人。

把路還給人 不要再以車為本「台灣的交通思維還是停留在以車為本,」曾在法國高鐵任職的成大副教授鄭永祥說,在歐洲步行很舒服,因為「路是給人走的」。在工程面

的設計上就是「路還給人」,就是以人為本,台灣的交通管理者必須改變過去習慣的「以車為本」思維。他認為,台北市捷運文化已形成,「是該時候upgrade到駕駛文化了」,尤其台北大眾路網成熟,具有這樣的條件。

駕駛禮讓文化還必須靠警方的執法來建立。台北市二○○九年聽奧舉辦期間,警方在路口強力取締汽機車不禮讓行人,成功降低行人死傷事故;但隨著聽奧落幕,數字又年年上升。

駕駛的禮讓文化不會憑空出現,一如台灣早期透過強力宣導與教育才能養成排隊文化;但不排隊,頂多引起紛爭,但駕駛不禮讓,卻可能奪人性命。

台灣亟需公路正義,不要公路霸凌,這須靠三E—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Engineering)及執法(Enforcement)同步落實。人命關天,實現公路正義,台灣刻不容緩。

569509.gif.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