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台灣駕駛比較會禮讓行人!」來自美國、旅居台灣八年的韓荷麗(Holly Harrington)觀察,越來越多車輛轉彎時,會停在行人穿越線前,耐心等待行人過馬路,不過她話鋒一轉,笑說:「反倒後方車輛會狂按喇叭。
」
台北市車多又擠,韓荷麗笑稱已練就一身自保之道。數年前,她陪同探索頻道《Discovery》在台北大稻埕取景,事前她再三提醒台灣「車比人大」,製作團隊不以為意。一行人步行迪化街永樂市場拍攝時,一輛轎車從狹窄巷道疾駛衝出,差點撞上來賓,幾個外國人拍撫著胸大呼「好可怕!」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
韓荷麗說,在故鄉馬里蘭州,「禮讓」已納入交通規則,她曾因未禮讓校車學童優先下車,從後方超車駛過,被處罰鍰是超速的三倍以上!初到台灣時她對大車不讓小車、行人,駕駛缺乏耐性橫衝直闖,很不習慣。
但是近一年來,她發現每當步行穿越馬路,停下等候的車主明顯增加,儘管她仍下意識左顧右盼,但不安全感稍減幾分。
雖然汽車駕駛禮讓行人有明顯進步,但摩托車卻依舊是行人的威脅。日籍作家青木由香說,「台灣摩托車太自由、太多了。」走在人行道,常有摩托車從旁呼嘯而過,令她嚇一大跳,更沒禮貌的是按喇叭催行人閃邊。
她說,在日本駕照考試受試者須實際上路,依據有無禮讓行人評分,但台灣駕照考試不要求,沒能從源頭建立禮讓習慣,是比較可惜的。
肢體障礙的台北市府市政顧問黃俊男,以輪椅代步,遭遇多次險象環生的用路經驗。
黃俊男說,身障者、老年人行動緩慢,過馬路壓力大,近期發現駕駛人按喇叭催促的變少了,是很好的改變,唯獨綠燈時車輛仍是「我最大」態度,直接衝過。但他說,正確觀念是無論燈號,只要行經路口,汽車都應減速確認兩側是否有行人穿越,特別是深夜、雨天視線不佳,如果能稍微放慢速度,能減少很多事故發生。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