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羅斯福路的大樓屋頂上,兩百片太陽能板靜靜地把陽光化為電力,每天為這棟七層樓建築少用三成的台電電力,催生者「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把它名為「天空七號」電廠。商轉一年半以來,已累積廿九個家庭一年用電總和,等同種下近五千棵喬木的減碳效果。
德國經驗 貢獻16%電力
「電力自給自足的公民電廠,在德國貢獻百分之十六的電力。」綠主張合作社主席黃淑德拿出數據,指二○三○年歐盟將有近兩成電力,由公民電廠「自發自用」,這些由民眾發起或參與合作社、小公司打造的微型電廠,猶如螞蟻雄兵,不僅減少政府供電壓力,也能分散電力集中供應的風險,是能源轉型重要基礎。
統計也顯示,德國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高達四成二由公民擁有,顯示民間參與電力開發非常踴躍,反觀台灣仍以大型電廠居多。
偏鄉國中 建智慧電網
位處偏僻山區的高雄市杉林國中,獲得日月光集團捐建一套千萬元的綠電系統,可謂另類的公民電廠;它結合光電、智慧電網及儲能電池,多數時間供電自給自足。五月初這套智慧微電網系統完成驗收,馬上就遇上五一三的興達電廠跳機、全台分區停電的考驗。
杉林國中總務主任于士捷說,停電時只看到教室的燈閃了一下就恢復正常,冷氣也照常運作,完全不受影響。校長梁坤茂表示,這套系統可產生二百四十KW電量,等於三天以上的用電量,就算將來班班開冷氣,也不怕會跳電。
家戶屋頂 遺落的市場
「公民電廠本該遍地開花,在台灣卻有志難伸。」國內最大公民電廠募資平台「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說,台灣的太陽光電市場,家戶屋頂是被遺落的市場,加上政府的綠能政策長期「重量不重質」,只想找大企業、大面積的案場快速達標,社區屋頂因規模小而被拋棄。
她認為,能源轉型不能只衝量,應更加強社會參與,提升公民綠能意識,才有助整體能源轉型。抱持全民參與理念,陽光伏特家透過網路平台,讓民眾參與建設光電,募資打造逾三百座公民電廠,每天發電約一千八百萬度,一年減碳量相當於十七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據台大風險中心調查,高達八成台灣民眾對屋頂打造光電場樂觀其成,但政府放行公民電廠四年,總發電量始終不及全國一成,兩大難題是住戶的同意權,還有政府和金融業都對公民電廠很不友善。
流程繁瑣 標案不友善
蓋公民電廠的流程繁瑣,除了要先徵得所有權人同意,還要申請執照、結構安全證明等,並測量日照時數,計算蓋電廠「划得來」,再委託台電審查,確認穩定性。但黃淑德感嘆,第一關要徵得住戶和管委會同意就很難了,幸好天空七號場址是教會資產,溝通方便才較順利。
陳惠萍幾年前想參加學校屋頂的光電場標案,但發現政府統一招標的規範非常不利公民電廠,「必須實收資本額幾千萬的公司才能投標,第一關就卡住所有公民電廠」;而且政府工程標案重視進度,完成的時間要明確,但公民電廠需要花時間與民眾溝通,納入在地需求,因此很難符合標案要求。
直到第五年,陽光伏特家才和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合作,取得北市關渡國中的公民電廠案,此案採在地優先策略,六十三片光電板半數由市民出資、收益。陳惠萍說,廿年的發電收益還可支持關渡國中的能源教室,成為社區認識綠能發展的重要基地。
政府、銀行 看大不看小
「政府、銀行都看大不看小,公民電廠要開枝散葉才會這麼難。」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主任吳心萍說,公民電廠合作社資本額本就偏低,很難和財力雄厚的商業大廠競爭,搶不到公有地,銀行也不願融資,應該參考歐洲國家,規定金融業要把「環境社會治理(ESG)」列入放款規範,才能解除不公平競爭。
公民電廠規模雖小,卻是迎合分散式發電、結合智慧電網的國際趨勢,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台灣只把公民電廠當成綠能大戰略的「點綴」,非常可惜。以同樣陷入能源轉型困境的韓國為例,首爾在二○一二年喊出「減掉一座核電廠」,官方繪製首爾的日照地圖,供民眾了解自家屋頂、陽台適合發電的方位,也補助安裝光電板或投資公民電廠,最後節能達標,公民電廠功不可沒。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